2021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15
  

  • 全选
    |
  • 龙凤阳 胡伍生 杨雪晴
    测绘工程. 2021, 30(5):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到加权平均温度(Tm)与地表气温(TS)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采用中国及毗邻地区80个气象探空站2003—2013年共11年的数据,结合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误差补偿技术构建适用于中国区域Tm估计的融合模型。利用中国区域其余74个气象探空站2014—20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融合模型的精度比传统Bevis模型提高24%,比分区拟合的线性回归模型提高15%,比无实测气象参数的Tm模型(IGPT2w-1)提高26%,在西北部地区的Tm估计精度得到显著地改善。
  • 谢建 李明樾
    测绘工程. 2021, 30(5): 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截断奇异值分解方法是通过删除较小的奇异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获得病态模型的稳定解。文中首先将线性病态模型表示成近似的秩亏模型,证明秩亏模型的最小范数最小二乘解与截断奇异值解的等价性;然后,根据模型参数间的先验信息,以参数的线性函数的二次范数最小为目标,在残差范数最小条件下给出改进的最小范数最小二乘解,其实质是截断奇异值解的修正。截断参数的选取采用L曲线法。计算实例表明,修正的截断奇异值算法稳定有效,比正则化解和截断奇异值解具有更小的均方误差。
  • 林松 田林亚 毕继鑫 施贵刚 朱依民 闻亚
    测绘工程. 2021, 30(5):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的点云精简算法中不能良好保留细节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最优邻域局部熵的点云精简算法。首先利用点云局部邻域协方差矩阵的3个特征值构造的维度特征,构建局部邻域信息熵函数,其次依据局部熵值最小原则确定最优邻域,然后根据最优邻域下计算的特征值间的关系,以及局部信息熵来剔除平坦区域数据点。通过模拟数据和实例扫描数据精简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的保留细节特征。
  • 何月帆 聂桂根 武曙光 李海洋
    测绘工程. 2021, 30(5):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建立的GPS超短基线场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版本的GAMIT/GLOBK软件进行高精度数据处理,GAMIT软件的版本包括10.5、10.6、10.61和最新的10.7,对所选用数据进行基线解算和网平差。综合利用周边IGS站以及陆态网(CMONMC)的数据进行联合解算,采用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值、基线重复性、网平差后点位坐标稳健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认为,不同版本的GAMIT软件均可以对超短基线网进行高精度数据处理,解算结果精度均满足设计要求,相比之下,最新发布的GAMIT10.7版本软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解算精度和可靠性。
  • 吉长东 沈晓刚
    测绘工程. 2021, 30(5): 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影像仿射变换较大,目前常用局部特征提取算法匹配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以信息熵为约束条件,筛选出高信息量的MSER特征区域。文中利用多尺度自卷积(MSA)变换的灰度概率密度函数直方图熵构造新的特征向量,并以此作为优化后的MSER局部特征区域的描述符,组合成一种新的具有抗仿射变换的局部特征匹配方法,经过两组具有仿射变换的近景影像对该算法的实验验证,算法整体上可以有效地剔除10%以上的质量不好的特征区域。研究表明,在匹配准确性上,效果要优于MSER算法,尤其是程度较大的仿射变换,平均匹配准确率也要比MSER高。
  • 张朝怡 覃凯 康佳佳 冉豪 刘彬彬
    测绘工程. 2021, 30(5):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DDIS提供的6个IGS站点2018年高精度对流层天顶延迟(ZTD)参考值,对利用ERA-Interim资料计算的ZTD值进行了精度评估。结果显示,ERA-Interim资料计算的ZTD与IGS提供的ZTD产品相比误差在cm级,不同纬度的计算ZTD及其偏差有不同的季节特征。IGS ZTD和ERA-Interim ZTD分别用于GNSS单点定位改正,伪距结果显示两者改正偏差的差异在亚毫米级,且结果在各个方向都得到了改善,U方向最明显,能达到0.5 m左右。
  • 车森 杨辉 葛磊 陈晓慧
    测绘工程. 2021, 30(5):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三维模型构建工作量大与制作成本高的问题,提出并实现全景漫游制作方法,并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鉴于Kprano良好的扩展性,文中选择Krpano作为全景漫游的制作工具,详细介绍全景漫游数据预处理及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实现三维地图上同步场景点位置和雷达扇面的形状和位置,达到全景漫游与地图联动的效果,然后通过全景图上标记点位置投影到实际三维模型上,实现在全景图上距离和面积的测量。
  • 刘忠贺 李宗春 郭迎钢 何华 赵文斌
    测绘工程. 2021, 30(5):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RANSAC算法与传统相似变换模型相结合,并验证其在隧道控制网中的稳定性。首先,求解变换参数时,利用RANSAC算法初步筛选相对稳定点;然后,再通过相似变换模型对稳定点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的变换参数和各网点位移;最后,通过T检验法对控制网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模拟试验和实例分析,与传统相似变换模型、迭代加权相似变换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可以避免较大变形点对转换参数的影响,稳定点判别正确率最高,且此模型计算位移量更符合实际情况。
  • 宫熙雯 张正加 陈启浩 刘修国
    测绘工程. 2021, 30(5):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nSAR)在地震形变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DInSAR仅能获取雷达视线向的形变量,无法准确反映地表三维形变。为了获取真实的地表形变,文中采用一种联合DInSAR和多孔径干涉技术(MAI)的地震三维形变场反演方法,以2017年九寨沟Ms7.0级地震为例,融合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联合解算获取研究区地表在竖直、南北、东西向上的形变,构建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断裂带为西北—东南(NW-SE)走向,地震断裂面西北侧(下降盘)错动位移较大,向东南偏东方向滑动;东南侧(上升盘)错动位移较小且3个方向位移的贡献较为平均,大致向正西北方向滑动。地表运动以水平形变为主,纵向起伏较小,东西方向对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贡献最大,存在向东最大0.25 m、向西最大0.12 m的形变,断层性质为左旋走滑断层。
  • 程宇航 白征东 辛浩浩 张强 郭锦萍
    测绘工程. 2021, 30(5):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电力线点云自动提取方法在抗差性、准确性上的不足,文中从输电线路走廊中不同地物点云的空间特征差异出发,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激光点云的电力线自动提取与重建方法。此算法利用栅格化处理和拟合残差判别提取电力线候选点云,通过双重K-means算法实现电力线重建。利用4组实际输电线路点云进行可行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方法对电力线候选点集的提取正确率均在97%以上,双重K-means算法能够准确地对电力线进行提取与重建,具有较高的提取准确率与较好的算法效率,可为实际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
  • 杨力 姚德新
    测绘工程. 2021, 30(5):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转折大、高差大的长线工程,在长度投影变形不大于10 mm/km的条件下,为了衔接斜轴椭球变换前后的高斯平面坐标,建立高精度的工程控制网。文中利用高斯投影正解的非迭代复变函数解出高斯平面横纵坐标组成的复变量z关于参数(a,e,B,l)的偏导数,结合椭球变换大地坐标的变化量,推导椭球变换前后高斯平面坐标位移量的解析公式,构建了椭球变换前后高斯平面坐标衔接模型,并通过实际工程数据对模型进行精度分析,验证该理论模型正确性以及高斯平面坐标衔接的优越性,进一步丰富斜轴变换椭球高斯投影理论在长线工程中的应用。
  • 林伟华 刘福江 郑贵洲 杨乃
    测绘工程. 2021, 30(5):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校打造金课的背景下,针对GIS专业"计算机图形学"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问题,结合GIS专业对"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要求,以金课的"两性一度"为标准,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混合立体教学模式,探讨金课导向下GIS专业"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思路、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方法等内容。经教学实践表明,GIS专业"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提高学生对课程和GIS专业的学习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为GIS专业相关课程金课建设和提高GIS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 张静 魏田 宇超群
    测绘工程. 2021, 30(5): 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文中立足智慧课堂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特征,探索智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升级和发展,用新技术破解传统教学难题,构建"测量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实践表明,与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对比,学生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综合智慧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本课程智慧课堂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