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 全选
    |
  • 孙颖杰, 吴 芳, 马军平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行基于地铁-货车联运配送的城市物流新型配送模式,是应对传统货车配送引起的市中心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物流节点选址问题是该配送模式中重要的决策问题,构建两阶段地铁-货车联运的物流节点选址模型进行物流节点选址:第一阶段,选择郊区地铁始发站作为备选地铁配送站,利用三角模糊数对地铁配送站进行方案比选;第二阶段,基于第一阶段比选结果,构建总成本最小化的地铁转运站选址模型,并用Python调用COPT求解器求解。以上海市地铁网络为例验证模型和算法,并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表表,Python调用COPT求解器求解选址分配问题展现出卓越的计算效能,综合考虑末端配送模式、开放地铁转运站数和地铁转运站最大服务范围可获得效益最大化的选址方案。
  • 温廷新1, 2, 孟昊廷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生鲜产品配送过程中能源消耗成本过高问题,以车辆固定成本、车辆运输成本、货损成本、制冷成本、能源消耗成本以及惩罚成本之和最小化为目标,构建总成本最小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设计基于混合策略的改进鲸鱼算法,应用拉丁超立方体初始化种群、非线性收敛因子、Levy飞行策略及教与学算法的随机性学习策略,改进原算法的种群分布均匀度、寻优性能和跳出局部最优能力。根据算例对比实验,证明该算法的有效性,并揭示车队配置、车队规模以及配送方式对总成本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混合车队比原车队求解结果的总成本节约1103.4494元,车辆装载率增加38.08%。
  • 邱 暾1, 2, 王宇飞1, 徐丽丽1, 杨 杰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公路路网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庞大交通体系,多年积累的交通运行数据蕴含路网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交通运行规律。为满足管理者和出行者全面掌握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状况的需求,建立基于时空维度的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状况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从空间维度将评价对象划分为节点、路段和路网,从时间维度将评价对象划分为实时、时段和长时。根据不同的评价需求组合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评价对象,选择平均行程速度、交通流量、拥堵状态比例、各拥堵状态路段比例、拥堵路段比例和常发拥堵路段比例6个指标中的若干指标,运用基于规则的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交通运行状况评价。以收费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评价体系效果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综合地反映路网不同时空维度交通运行状况,可指导实时交通管控并完善路网结构。
  • 胡泽生, 杨京帅, 马培付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发生时为提高救援效率,降低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将路网受损后的通行能力作为影响震后救援的重要因素,考虑时间窗约束,构建应急疏散与物资配送联合优化模型。结合模型求解特点,设计遗传算法与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结合的改进遗传算法。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遗传算法,所提算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及更优的求解结果,总成本降低1.45%。进一步对比应急疏散与物资配送独立优化和联合优化方案以及是否考虑路网受损情况,结果表明,考虑路网受损的应急疏散与物资配送联合优化方案的总成本以及时间惩罚成本相较其它方案有所降低,验证了模型的优越性。构建的模型和设计的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考虑路网受损的人员应急疏散与物资配送联合优化
    问题,提高救援效率,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 耿健淇, 张 阳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路网中关键节点的复杂性会对交通流预测精度产生影响问题,提出关注关键节点的自适应注意力机制的图卷积神经网络(PAA-GCN)交通流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分析路网中节点之间的余弦相似度和欧式距离相似度差异,量化节点的聚合分发能力,并对其进行评分排序,将节点分为关键节点和非关键节点;其次,构建针对关键节点的自适应注意力机制模型,以高效捕捉和表征关键节点的特征,再反馈到非关键节点,从而更新非关键节点的特征,并进行特征融合;最后,将该自适应注意力机制模型融入交通流预测模型中,结合关键节点的特征进行交通流预测。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预测算法比较,该模型工作日的MAE、MAPE、RMSE 分别下降13.46%、3.77%、14.19%,周末的MAE、MAPE、RMSE分别下降14.22%、15.40%、14.33%,预测精度较经典预测算法有一定提高。
  • 王云龙1, 王 鑫1, 解 锴2, 刘长喜2, 王维铭3, 张洪田4, 王晓宏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我国北方地区漫长冬季路面积雪带来的挑战,鉴于传统除冰雪方式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针对“主动型”融冰雪技术,即预置石墨烯纤维网加热路面展开研究。首先,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构建石墨烯纤维网热力学模型,分析纤维网尺寸参数和布设间距,通过仿真实验确定最佳铺设尺寸参数;其次,制作室外路面板,将石墨烯纤维网预埋于路面上面层和中面层之间;最后,利用电能将石墨烯纤维网通电加热,验证预置石墨烯纤维网发热路面的融冰雪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与室外路面板融冰雪实验结果契合度较高,在外界环境温度为-20℃、压实雪层厚度为20cm 左右的情况下,自然融化耗时55h,能够实现路面冰雪的有效清理。
  • 阳恩慧1, 何金宏1, 刘星宇1, 廖春泉3, 王 凯3, 徐彬轩2, 邱延峻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南山区存在较多高填方路堤,为了确保公路在使用期间的安全性,高填方路基的设计与施工必须实施管控与监测。为明确高填方路基的温度场规律,分别在路肩及路基中心处分层埋设新型智能单点沉降计,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分析高填方路基的施工期间温度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不同路基深度及不同埋设位置的温度数据,探讨路基温度场的影响因素,如气候条件、路基深度和土壤热性质。结果表明,左右路肩间的最大温差为1.912 ℃,路肩与路基中心间的最大温差为1.318 ℃。填土路基的平均温度较高,深层最大温差为4.139 ℃,表层最大温差可达7.16℃,填石路基的表层温度变化较为平缓。研究确认,太阳辐射对土体温度场的分布有很大影响,表层温度受当日天气状况影响较大,但对路基深层温度影响较小,而季节性环境温度变化对深层温度影响显著。地基浅层温度波动较大,而深层温度变化较平缓且有滞后效应,填土路基的表层受环境温度影响较明显。
  • 刘云花1, 张亚辉2, 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地铁隧道盾构姿态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基于Logistic映射灰狼算法(GWO)的盾构姿态预测方法。该方法引入Logistic映射生成初始值,并针对灰狼算法中的收敛因子A 进行分解,分为决策因子A1与衰减因子A2,以改善收敛因子在全局与局部搜索时的能力不足问题,可以有效学习盾构时序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研究依托武汉地铁11号线东段马房山站~虎泉站数据集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以盾尾水平偏移预测为例,L-GWO 模型预测的相关系数(R)达到了0.9985,均方根误差(RMAE)为1.23mm,相较于GWO模型和粒子群,L-GWO 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盾构姿态。此外,与GWO、GA-GWO、PSO-GWO 模型相比,Logistic映射在防止网络退化、加强盾构数据特征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显著。
  • 孙翠羽1, 雷皓安1, 范谦1, 马飞虎1, 谢天长2, 李 明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疲劳驾驶引起因素复杂多变、判定标准不明确和难以及时察觉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多层感知机(Embedding-MLP)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驾驶视频数据使用基于RepGhost-Retinaface的人脸面部特征识别模型确定驾驶员人脸位置坐标信息,使用RepGhost-PFLD人脸关键点检测模型提取人脸关键点信息,并将其作为疲劳驾驶识别模型的数据集,提出基于Embedding-MLP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模型。结果显示,基于Embedding-MLP的疲劳检测模型AUC值为0.94,Accuracy值为0.87,Precision值为0.87,F1值为0.86,Recall值为0.87,相较于实验中的对比模型,该模型各项评价指标效果最优,有利于对驾驶员疲劳驾驶状态进行识别。
  • 宋 博, 钱勇生, 曾俊伟, 魏 谞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智能网联环境下的交通流特性,以高速公路入口匝道为仿真场景进行探索。首先,在传统Nasch模型基础上,引入智能网联车队概念,提出混有智能网联车队的跟驰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次,结合改进的STCA换道模型,建立混有智能网联车队的入口匝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并提出基于智能网联环境的流量平衡控制策略,以进一步改善匝道场景下的异质交通流;最后,分别对无控制策略和有控制策略下的匝道交通流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匝道场景下提高智能网联车渗透率,可以有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速度,进而缓解交通拥堵;当车辆密度增加,主路车辆之间距离减小,匝道车辆的合流行为会受到阻碍;通过智能网联环境流量平衡控制策略,入口匝道处交通冲突减少,道路流量和车辆速度进一步提升,拥堵比例下降。
  • 张茂盛1, 林国庆2, 贺伟星1, 吕文静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换道策略仅考虑前车慢行和制动安全问题,这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具有局限性。基于此,在速度不满意度中引入车辆类型因素和道路拥堵程度因数,在空间不满意度中引入制动距离和道路特性等因素,以实现类人换道意图的产生。根据模型计算出换道意图后,结合实际驾驶情况和综合成本函数进行最优车道选择,并利用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换道决策算法可根据当前车道环境以及驾驶状况,通过不满意度的积累做出合理的换道决策,根据综合成本函数对目标车道的优劣进行判断,规划控制模块仿真结果显示换道轨迹平稳,无侧滑失稳现象发生。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优化自动驾驶汽车的换道决策。
  • 刘诺亚, 卞立双, 范泽敏, 王 涛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分析天气因素对城市地铁客运量的影响,针对已有研究缺乏应用统一的分析框架以系统性研究不同城市间天气因素与地铁客运量之间影响机制的问题,结合2023年地铁客运量和天气(降水、气温和风速)数据,建立基于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外生变量的一周、工作日和休息日模型,选取中国五个具有不同气候特征且地理位置分布不同的城市———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成都和武汉作实证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天气对地铁客运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时间维度方面,不同城市的天气因素对地铁客运量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工作日和休息日降水对地铁客运量均产生负向影响;休息日降水与气温对地铁客运量的影响程度普遍高于工作日。从空间维度方面,相近经纬度的城市表现出一定的影响机制一致性,但每个城市也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机制。
  • 简文良, 孙雨婷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 27(2):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握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与土地利用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兼顾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基于福州地铁刷卡数据和高德地图兴趣点等多源数据,针对传统地理加权回归考虑空间异质性尺度单一的不足,采用解释变量的带宽差异化设置,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全面探讨土地利用因素对地铁客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对地铁客流的影响呈现多尺度空间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影响样本尺度上,酒店类用地对全样本影响显著;其余变量仅在局部样本影响显著;空间尺度上,酒店和休闲娱乐类用地趋近全站点空间显著影响,空间异质性弱于其他土地利用变量。此外,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各站点客流影响的差异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