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9-25
  

  • 全选
    |
  • 李顺龙1, 崔洪涛1, 肖继臣2, 朱沛辉2, 李忠龙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5):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寒区服役环境下混凝土桥梁结构性能退化后的极限承载能力,以寒区服役15年后退役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板梁为研究对象,通过X-ray CT完成混凝土材料退化研究,测试退化后钢筋及钢绞线力学性能,完成足尺度板梁抗弯承载力试验,在ABAQUS中建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对破坏全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部孔隙体积对数服从Gumbel分布,且分布的参数随着试件深度呈现两阶段线性变化特征。试验梁的整体状态可分为弹性与塑性两个阶段,两阶段的临界点在荷载为200kN时出现,此时挠跨比为1/1 236。极限荷载为540kN,混凝土桥面铺装与主梁发生滑移后,试验梁整体失去承载能力。
  • 贾婷婷, 赵佳虹, 柯紫琪, 乌 婕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5):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地铁应急救援与调度效率,提出一类面向特大暴雨的地铁应急救援与调度优化问题,旨在同时解决救援站选址、救援路径选择、救援队伍分配和车辆调度决策。首先,根据地铁站空间结构及流水阻力,设计地铁站应急救援风险模型;其次,以最小化成本和风险为目标,构建双目标优化模型,并根据3个多目标求解方法设计求解步骤;最后,以广州地铁应急实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新模型和算法能提供多个有效方案,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应急管理现状,新优化方案可降低14.29%的总风险,缩短12.16%应急救援队伍运输时间;相较于传统应急风险模型,新风险模型能降低24.90%的单位运输成本和20.64%的应急搜救时间;推荐的增广加权切比雪夫法能在16s内求解不同规模的优化问题。
  • 张文会, 陈熙睿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5):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缓解资源的有限性和城市公交服务日益增长需求对公交系统运营和发展带来的压力,提高公交线路运行效率,构建以线路长度、重复系数、非直线系数、站点覆盖率、站点数量和线网密度为投入指标,线路可达性和行车准点率为产出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CCR模型对公交线路运行效率进行评价。以本溪市主城区16条公交线路运营情况为例,进行有效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路、9路、25路、26路、32路、33路综合效益值均小于1,线路运行效率仍有待提升,其中线路长度、站点数量两个指标影响程度较高,可基于实际情况对该指标进行优化,提高线路运行效率。研究成果可为本溪市公交发展与城乡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中小城市公交线路运行效率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 莫一魁, 蔡嘉浩, 邓雁翎, 谢定卓, 谢侨华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5):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红线宽度限制,部分城市道路采用行人与非机动车共享空间的断面形式。近年来,共享自行车、外卖送餐、快递送货等非机动车出行显著增长,慢行共享路段上交通冲突事件的发生频率也显著提高,不但增加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也对道路服务水平产生影响。根据深圳市4条行人与非机动车共享路段上交通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行人、自行车和电动车3种交通实体在慢行共享路段上发生交通冲突的影响因素。基于SPSS软件对冲突事件数量及其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逐步回归法筛选最佳解释变量集合,构建行人-非机动车慢行共享路段的交通冲突分析模型。模型显示,慢行共享路段的冲突事件数量与交通流量、不同交通实体的比例、逆行比例和道路宽度等因素相关,模型可用于行人-非机动车慢行共享路段的服务水平分析。
  • 秦焕美, 孙梦丽, 卢兆麟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5):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L4级自动驾驶汽车(AV)的出行体验对受访者购买和使用意向的影响,受访者被分为体验感知较高和较低群体,在体验前和体验后,利用多项Logit模型建立不同体验感知群体AV购买和使用意向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购买和使用AV的想法不确定程度对体验前、后的选择均产生显著影响,对于体验感知较高群体,体验后该变量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而对于体验感知较低群体则有所增加。AV的价格与购买和使用意向之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价格的升高会增加购买和使用想法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受访者放弃购买AV,选择使用社会共享自动驾驶汽车(SAV)。对于体验感知较高群体来说,体验后对AV行驶过程的感知提升会促进其购买并自己使用AV,而通过提高对AV出行感受和出行安全的感知,将促进他们购买AV并有偿共享给他人使用。另外影响体验感知较低群体对AV购买和使用意向的显著因素数量则明显减少。
  • 李 皖1, 傅成红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5):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事故路段通行效率,提出考虑事故紧急度的元胞自动机模型。首先,构建人工驾驶车辆(HVs)驾驶员与自动驾驶车辆(CAVs)的事故紧急度感知量化模型;其次,区分行驶车辆所在的车道位置,将量化后的事故紧急度加入车辆的换道和跟驰模型中,分析车辆在选择减速跟驰、变换车道或加速驶离等不同驾驶行为时,事故紧急度对交通流产生的4种影响情景;最后,在不同情景下,通过仿真验证车辆受到事故紧急度引导时,事故路段人机混合交通流组织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相较于第1种情景,第3种影响情景的总平均运行速度提高36.94%、上游车辆拥堵影响范围减少75%、最大排队长度改善10.56%、平均排队长度改善12.09%。
  • 郭文浩1, 2, 张德津2, 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5): 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裂缝自动检测任务中难以获取大量精确标注样本数据的问题,提出LGS-Net(Local Global Similarity-Network)模型。LGS-Net的核心在于利用裂缝图像区域的语义相似性,有效结合少量已标注数据和大量未标注图像数据,通过半监督学习实现裂缝自动检测。为全面评估LGS-Net的性能,实验在GAPs384和Crack500数据集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标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LGS-Net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裂缝检测。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可视化分析,证明LGS-Net具有在复杂环境下有效识别裂缝的能力。LGS-Net利用路面裂缝图像的语义相似性特征进行检测,能为路面裂缝检测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保继振1, 2, 朱春生1, 3, 4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5):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地聚物胶凝材料在公路路面基层的应用,研究不同物料配比对地聚物稳定风积沙砾石混合料力学性能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探究钢渣微粉与粉煤灰质量比例2∶8、3∶7、4∶6,碱含量6%、8%、10%,碱激发剂模数1、1.2、1.4时对地聚物稳定风积沙砾石混合料抗压强度与劈裂强度影响,并通过极差分析明确各因素对风积沙砾石混合料强度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钢渣微粉与粉煤灰质量比例对混合料强度影响最大,碱含量次之,碱激发剂模数最小。当钢渣微粉与粉煤灰质量比例为3∶7,碱含量8%,碱激发剂模数1.4时混合料力学性能最佳,7d、28d龄期下混合料抗压强度达到1.89MPa与4.89MPa,劈裂强度达到0.43MPa与0.85MPa,研究结果可作为水泥替代胶凝材料应用到公路路面基层建设当中。
  • 何润昌1, 3, 吐尔逊·买买提1, 3, 刘 健2, 朱兴林1, 何春光1, 3, 董 俊3, 徐 粒1, 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5):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路面裂缝是影响道路正常使用和交通安全的关键隐患之一。针对现阶段算法在路面裂缝识别中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及准确率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以YOLOv8框架为基础的改进的路面裂缝识别算法。首先,引入小目标层及额外的检测分割头,提升局部细小特征信息的检测和融合能力。其次,借鉴Transformer处理序列数据的上下文关联能力,融入了PET模块以获取全局自注意力机制,进一步优化对细小且长的裂缝的识别性能。此外,引入SPPF复用以增强特征信息表征,提升目标物体的识别和定位能力。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在路面裂缝识别有较显著提升,其mAP50达到73.1%,较原始提升8.3%,同时,与SSD、Mask R-CNN、YOLOv5、YOLOv6等4种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在均衡时空资源消耗和准确率下,改进算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精度及环境适应性。
  • 王 昭, 吴金卓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5): 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推动东北三省交通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有助于促进东北三省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振兴。文中以2000—2021年东北三省交通行业碳排放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脱钩状态及脱钩稳定性,并进一步运用LMDI法分析影响脱钩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交通行业碳排放脱钩状态变化复杂,稳定性较差,新冠疫情前存在向强脱钩过渡的趋势;各驱动因素对脱钩的影响效果存在波动,经济发展、交通强度阻碍了脱钩,能源强度有效地推动了脱钩,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脱钩的驱动或抑制效果在各年存在差异,人口规模对脱钩的影响最小。东北三省交通行业碳排放脱钩潜力较大,未来仍要进一步推动低碳交通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