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25
  

  • 全选
    |
  • 敬 霖, 刘 磊, 黄初贤, 黄志辉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4):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艰险山区铁路长大隧道特殊线路环境对高速列车乘坐舒适性影响,考虑隧道内沿线高地温分布情况,建立列车隧道运行的计算空气动力学数值仿真模型和列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隧道温度和海拔高度对列车在长大隧道运行时车内压力及列车运行平稳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高地温隧道环境下,车内压力变化幅值最高下降13.2%,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仅在交会时减小,列车运行平稳性指标最高下降3.36%;随着海拔上升,车内压力变化幅值呈线性下降,列车运行平稳性指标减小,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仅在进出隧道及交会时减小。研究结果对保证高速列车在艰险山区铁路隧道运行时乘坐舒适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赵万方1, 钱勇生1, 曾俊伟1, 魏谞婷1, 杨民安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4):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雨天行车安全性,以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分析自动驾驶车辆参与的混行交通流在晴天、小雨、中雨、大雨的驾驶行为,建立雨天单向双车道高速公路混行交通流模型,通过模拟仿真对交通流特性及事故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晴天、小雨、中雨、大雨时,自由流最大速度为119.27km·h-1、108.5、88.0km·h-1和70.3km·h-1,随着渗透率变大临界平均密度逐渐变小,在不同天气渗透率为20%、50%和80%时,平均换道次数为421.5、631.75和966.75;在渗透率为0时,不同密度下4种天气的平均事故率为2.45%、2.75%、3.56%和4.70%;渗透率达到60%以后,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对降低事故率的效果更加显著。
  • 庄伟卿1, 郑俊飞2, 林圣志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4):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重大灾害初期救援活动中灾区优先级不明确和孤立地区物资无法及时送达等突出问题,在传统应急物流选址-路径模型基础上,构建考虑道路中断和灾区优先级的应急物流选址-路径模型。通过熵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确立灾区的优先级,采用多方式同时配送模式,以救援过程中总配送时间最短、总成本及系统损失最小为目标,构建应急物流的多目标选址-路径优化模型,并设计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对模型进行求解。以Solomon公共数据集R109为算例,与不考虑道路中断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考虑道路中断和灾区优先级的应急物流选址-路径模型时间缩短19.9%、系统损失降低46.2%、成本增加5.9%,在保证救援效率、减少损失的同时,兼顾孤立地区的配送服务。研究结果对应急物流选址-路径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张新洁, 赵梦月, 尹 娟, 徐 伟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4):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设立个人碳账户对城市居民低碳出行行为的影响,设计基于个人碳账户的低碳出行行为实验,获取低碳出行行为数据并进行特征分析,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增加出行者对个人碳账户的认知、个人碳账户的态度和风险感知这三个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在个体社会心理方面,量化分析影响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向的相关因素,并解释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个人碳账户的态度会受到个人碳账户认知、风险感知不同程度的影响,风险感知对个人碳账户态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个人碳账户态度既可以对低碳出行意向产生直接的正向显著影响,也可以通过低碳出行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低碳出行意向产生间接的正向显著影响。该结果将为个人碳账户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城市交通低碳转型发展。
  • 于晓桦, 田雨晗, 杨大志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4):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艰险山区铁路长大隧道特殊线路环境对高速列车乘坐舒适性影响,考虑隧道内沿线高地温分布情况,建立列车隧道运行的计算空气动力学数值仿真模型和列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隧道温度和海拔高度对列车在长大隧道运行时车内压力及列车运行平稳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高地温隧道环境下,车内压力变化幅值最高下降13.2%,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仅在交会时减小,列车运行平稳性指标最高下降3.36%;随着海拔上升,车内压力变化幅值呈线性下降,列车运行平稳性指标减小,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仅在进出隧道及交会时减小。研究结果对保证高速列车在艰险山区铁路隧道运行时乘坐舒适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范德会, 苏清源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4):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优化问题,综合考虑充电站建设运营成本和交通流量变化情况下的用户体验,据此建立充电站布局优化模型。先分析充电站城市土地转让成本、基建及充电设备成本、运营成本各项构成要素,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结合交通拥堵指数建立用户体验数学模型,最终以满足充电站建设运营成本最低和用户体验最优为预期目标,建立充电站布局优化模型。引入Tent混沌映射对初始解空间进行均布化,采用AVOA优化算法对该模型进行问题求解。仿真结果表明:与对比文献模型相比,新的充电站选址方案与随机产生的需求点距离更近、更平均;在典型测试场景下,新选址方案可有效降低配电网络的网损率、提升充电站效能,并能为用户提供更优的用户体验,充分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解决充电站优化布局问题。
  • 白亚杰1, 樊拥民2, 赵楷文3, 马宪永3, 温佳宇3, 董泽蛟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4): 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公路交通荷载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优化公路沥青路面性能监测站建设,以提升监测数据间的交互性。首先,基于不同结构层在沥青路面系统中功能特性,设计能够监测路面内部力学响应及环境信息的传感器布局方案,并针对不同响应指标明确监测方法;其次,依据工程实践经验,归纳路面内部传感器布设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数据中心构建的关键要素;最后,利用实际采集的高频响应数据,提出海量监测数据的批量处理和分析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传感器布设方案能精确监测车辆动态随机荷载,为分析荷载与路面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设定阈值法能够有效剔除噪声干扰信号,移动平均滤波和线性插值技术能有效解决高频响应数据中基线漂移和数据断点问题,提升数据质量的稳定性。
  • 徐晓冬1, 2, 刘 杰1, 2, 王凯元1, 2, 朱春生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4):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粉煤灰稳定风积沙砾石基层(Cement fly ash stabilized aeolian sand gravel base,简称CFSGB)混合料力学性能影响,以CFSGB混合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了9种玄武岩纤维增强CFSGB混合料配合比,研究玄武岩纤维掺量为0.5‰、1.0‰、1.5‰及长度为6mm、12mm、18mm对CFSGB混合料力学性能影响,通过显著性分析明确纤维掺量及长度对CFSGB混合料强度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掺入能够明显提高CFSGB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均随着纤维掺量及长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当纤维长度为12mm、掺量为0.5‰~1.5‰时,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最大提高范围为9.65%、13.65%;通过显著性分析发现,纤维长度对CFSGB混合料强度影响高度显著,得出纤维最佳掺量为1‰,最佳长度为12mm。研究对玄武岩纤维改良CFSGB混合料用于沙漠地区公路基层填料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王肖寒, 张霆风, 吴啸宇, 卞立双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4):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评估高速磁浮列车的安全性,构建基于改进CRITIC-QTM 的安全性评估模型。首先,对高速磁浮列车的列车运行、系统、基础设施、自然灾害4个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高速磁浮列车的综合安全分析方法和评估流程;其次,基于改进CRITIC-QTM 模型计算高速磁浮列车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参照变异系数法、CRITIC权重法、TOPSIS熵权法3种评估方法对高速磁浮列车安全性进行评估分析。应用分析表明,基于改进CRITICQTM模型能够有效地评估高速磁浮列车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对16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判中,上海高速磁浮列车安全性评估结果为“稳定”。由此表明,运用的改进CRITIC-QTM 模型对高速磁浮列车的安全性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杨小凤1, 于小明1, 杜以臣2, 李 红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4): 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全国第一条市域高铁济莱高铁为对象,以市区为评价单元进行高铁开通前后时间可达性对比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影像解译进行路网、地形信息提取,利用成本距离法计算区域可达性,力图为高铁济莱沿途区域可达性影响评价与分析提供参照。济莱高铁对沿线区域可达性提升显著,各等时圈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缩减,不同区域可达性提升差异明显,边缘区域可达性提升优于中心区域,主要呈现以区域为中心的不规则圆形延伸,距离区域中心越远的地区到区域中心的时间可达性提升程度就越大。结果表明济莱高铁开通存在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可推进沿线区域一体化发展,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