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25
  

  • 全选
    |
  • 付文涵1, 吴 鹏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3):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障突发应急事件下乘客的出行效率与安全,研究一类全新的面向突发应急事件的定制公交线网优化问题,旨在降低乘客出行时间、提高救援效率。首先引入风险系数概念,以描述不同乘客受突发应急事件的影响程度。其次,以所有乘客的出行时间最小化为目标,考虑需求点优先级、车辆容量、车辆到达时间等约束,构建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同时针对模型特点,设计基于应急服务特点的破坏算子,改进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通过大量仿真算例验证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求解大规模算例时,改进算法相较于文献中的遗传算法,获取最优解的能力更强,平均节约出行时间1.38%。最后,将常规情境与突发应急事件下的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在相同出行需求下,应急定制公交线网优化的总运行时长比常规情况增加9.624min;高风险需求点接受服务的时间相较于常规情况降低4.5%。与常规情况相比,该模型得到的线网优化方案更能实现乘客安全高效的转移,可为城市应急救援方案提供参考。
  • 刘铭谦, 赵佳虹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3):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均衡提高危化品航运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考虑多类风险的协同控制,研究内河危化品航运组织的多目标优化建模与算法设计,解决航线设计、配船和货物配载的优化方案。研究针对危化品泄露事故,设计环境风险扩散模型;考虑船舶冲撞桥梁和危化品爆炸的联合作用,设计损毁风险度量模型。以经济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构建0-1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并使用分阶段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多个算例验证模型算法有效性。结果表明:危化品航运优化模型和算法能提供多个有效方案;相较于传统风险模型,新的损毁风险度量模型能增加3.97%的收益;相较于增广ε-约束法,新算法可缩短63.80%的求解时间,且保有一定的计算稳定性。
  • 张新洁, 叶晓萌, 尹 娟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3):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低碳交通发展水平评价中主客观权重差异和群决策定性指标量化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基于博弈论和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的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首先,采用可拓层次分析法(EAHP)和熵权法确定指标主客观权重。其次,使用博弈论确定指标综合权重,以解决主客观权重带来的差异问题。最后,采用三角模糊数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并结合TOPSIS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全面反映不同专家对定性指标的意见。通过上述模型对武汉市2015—2021年低碳交通发展各方面和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2021年武汉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呈稳步增长趋势,评价值从0.404 8上升到0.606 7,与实际情况相符。该评价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城市的低碳交通发展水平评价,进而更好地推进城市低碳交通系统建设。
  • 程子涵, 张 阳, 辛东嵘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3):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客流预测中存在因数据量有限导致模型训练过程中出现高方差和泛化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域自适应动态图卷积网络(GCN-DANN)。通过构建地铁线路的节点网络拓扑结构,并利用动态图卷积网络提取相邻站点之间的流量、站点所属线路的交通负载以及不同线路之间的流量传播等关联特征。同时采用迁移学习自适应对齐源域和目标域的特征,减少因数据分布不一致而导致预测性能低等现象。最后,通过全连接层将源域和目标域中的特征进行信息融合,进而弥补训练过程出现高方差和泛化性差等缺陷。在深圳地铁数据集上对模型训练,分别在杭州地铁全样本和20%样本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20%样本数据集下,GCN-DANN网络与经典预测网络相比,MAE、RMSER和MAPE分别平均下降5.34%、6.07%、2.97%。在全样本数据集下,GCN-DANN在20%样本基础上的三项指标分别下降2.76%、1.77%、3.5%,相较于其他经典网络下降幅度最小。研究可解决实际应用中因数据稀缺导致预测效果差的问题。
  • 陈 瑜1, 姚 蕾1, 谢 斌2, 吴加伦2, 蔡孙燕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3):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被动式人工监测模式难以发挥PTZ(Pan/Tilt/Zoom)摄像机监控能力的问题,提出将摄像机不同预置位与里程桩号进行定量化匹配,按照时间、里程桩号等自定义主动时空控制查询条件实现公路精准定位视频监测方法。首先,研究面向路段视频监测全覆盖的摄像机标定技术和基于成像原理的摄像机预置位与里程桩号匹配技术,确定摄像机最远拍摄距离并进行设置,构建摄像机预置位与里程桩号直接转换关系;其次,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公路精确定位视频监测系统实现方法与技术流程;最后,选取国道204南通段开展具体实施应用验证,结果表明预置位匹配模型的精准定位查询准确率达到87%,在监测响应时间上相比人工监测效率提高5倍以上,适合大规模路网视频监测推广应用。
  • 毕亚茹, 于晓桦, 杨大志, 田雨晗, 刘欣萍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3):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轨道交通与公交接驳的有效性,对轨道交通的站点公交接驳范围进行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轨道交通段乘行时间场景下个体出行感知分布特征,包括出行心理分布特征和距离衰减特征,确定可接受接驳时间和轨道段乘行时间的相关性关系,采用非集计价格敏感度模型计算不同轨道段乘行时间场景下的公交接驳时空阈值。结果表明:可接受的公交接驳时间随轨道段乘行时间增长呈非线性增长,增长速度逐渐变缓,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对数模型拟合,R2为0.83;出行者在轨道段乘行10min、20min、30min、40min、60min和80min时,可接受的接驳公交服务范围分别为1.65km、2.4km、3.51km、4.86km、5.79km和6.36km;以济南市地铁2号为例,计算19个轨道车站的公交接驳范围,其中位于城市外围区域的轨道站点公交接驳范围相对较大。
  • 王文卿1, 田劲杰2, 马刘听1, 喻铃华1, 刘丰军1, 陈秀锋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3):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杭州西站枢纽,作为“轨道上的长三角”重要节点工程,是杭州第三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杭州西站出租车、网约车停车场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完善,但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智慧化水平不足。因此,出租车和网约车的智慧化提升至关重要。首先,分析杭州西站接驳系统的发展现状;其次,从管理技术、管理方式、交通组织、服务方式角度提出接驳系统提升策略;最后,从外围诱导、蓄车场管理、上客区控制、寻车模式等方面阐述出租车和网约车的提升改造方案。结果表明,出租车和网约车智慧化提升能有效提高杭州西站接驳系统的运行效率,体现出行服务的智慧化和人性化,为国内其他大型枢纽智慧化提升改造提供参考。
  • 薛 锋1, 2, 施 政3, 曾 与1, 王朝阳4, 王 妗5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3): 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高速铁路对不同区域经济影响作用的差异性及原因,以兰新(兰州市—乌鲁木齐市)高铁和哈大(哈尔滨市—大连市)高铁为研究对象,从实证视角出发,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开通对沿线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对2010—2020年高铁沿线城市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兰新高铁的开通使得沿线区域人均GDP增长18 000元,而哈大高铁则抑制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具体到省份,兰新高铁对甘肃省的经济促进作用达到19 000元,而哈大高铁使得黑龙江的人均GDP下降2 400元;辽宁省铁岭县、开原市和昌图县的边缘化是哈大高铁开通后辽宁省经济增长不显著的主要原因,而去掉三座城市后的人均GDP增长达到13 000元。实证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对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在区位优势和生产要素流动作用下,增强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不同城市获取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异。
  • 安胜康, 钱勇生, 曾俊伟, 魏谞婷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3): 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研究多从交通、产业、生态和空间中选取两至三个因素进行城市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而将以上四者置于同一框架更能反映协调发展实况并依此制定科学的调整和规划方案。选取粤港澳大湾区上述城市系统代表性指标和2011—2020年相关数据建立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在利用C1型四变量耦合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基础上,分别采用莫兰指数和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空间差异性探究和预测。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综合发展水平较2011年提升32%,各子系统发展总体呈现波动式上升,产业子系统最为明显;区域耦合协调度等级由轻度失调发展提升为初级协调,且空间差异化显著;未来5年大湾区将加快协调发展并达到优质协调,但空间差异性仍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