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5
  

  • 全选
    |
  • 乌 婕, 赵佳虹, 叶子欣, 刘思雨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1):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建筑废弃物运输系统的碳排放量、规避潜在的环境危害,提出一类优化建模与求解方法,旨在协同优化多类设施选址、多节点运输路径选择和运量分配问题。根据系统能耗特征和废弃物环境传播特性,建立碳排放和环境风险度量模型;引入网络流守恒约束,构建总碳排放量、总环境风险和总成本最小的选址-选线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复杂度,设计基于“TOPSIS-遗传算法”的两阶段求解方法。最后,以深圳市实例和多个测试算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新模型和方法可在310s内提供多个有效方案,新方案可降低52.72%的总碳排放量和12.32%的总环境风险,新算法可提升14.29%的求解优化率,且有较强的计算稳定性。
  • 王连震, 杜亚北, 石凌云, 张国立, 郑夫水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1):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封闭小区开放过程中安全、环境与噪声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考虑小区开放的影响因素与费用值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小区出口和入口数量对内部交通疏散的影响,建立封闭小区是否开放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在北方苍鹰优化算法基础上,优化苍鹰的捕食行为,改进北方苍鹰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虚拟路网验证模型和改进算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合理设置封闭小区的决策方式,可以减少车辆出行时间和出行总费用值,开放封闭小区能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此外,将改进北方苍鹰优化算法(ENGO)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和社会工程优化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能表明ENGO具有的优越性,相比其它两种算法,其反世代距离平均上升9.59%,超体积平均上升3.21%,运行时间平均下降5.88%。
  • 韩 晓1, 陈 昕1, 肇 毓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1):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前准确预知高速公路施工控制区交通流变化趋势,解决交通流时间序列中的长期依赖问题,文中建立了高速公路施工控制区动态交通流预测的LSTM-BiGRU-Attention模型。首先,将预处理后的动态交通流数据集按时间步长顺序输入到LSTM 网络,对交通流信息建模和学习。然后,引入BiGRU和Attention机制以更好地捕捉上下文信息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权重分配。最后,将构建的LSTM-BiGRU-Attention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交通流预测对比,评估模型性能。实验以G35济广高速公路某施工控制区交通运行情况为案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91,均方根误差RMSE为2.83,决定系数R2为0.79,平均绝对百分数误差MAPE为3.23。对比其他模型,LSTM-BiGRU-Attention模型的4个评估指标均有所下降,说明该模型可为高速公路施工控制区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测。
  • 张文会, 徐海彬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1):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信号交叉口行人群体过街速度和延误影响因素,采用无人机和地面机位从高空和地面获取交通视频,并利用Tracker物理影像分析软件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从城市信号交叉口的微观角度出发,建立了传统社会力模型和改进社会力模型,通过仿真场景模拟了行人过街情况。利用哈尔滨市两个交叉路口的实际参数对仿真模型进行了标定。实验结果显示,当人行横道宽度从4m增加至7m过程中,传统社会力模型下的行人过街平均延误时间分别为4.22s、3.47s、2.57s和2.28s;改进社会力模型下的行人过街平均延误时间分别为3.56s、2.91s、2.78s和2.26s。经过对比验证发现,适当提升人行横道宽度使行人实际过街速度更接近期望速度,从而降低行人过街的延误时间。结果表明,通过增加人行横道宽度可以有效改善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的效率。
  • 胡永仕, 吕书浩, 秦晨阳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1):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好实现沿海地区水产品贸易流通,促进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在对水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原则与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熵权法-优劣解距离法(EWM-TOPSIS)相结合的综合选址方法。首先,通过GIS空间数据分析对水产品地理空间特征进行检验分析,获取水产品高值聚集热区作为初选备选地;其次,利用EWM-TOPSIS逼近理想解的比选方法筛选出区域竞争力较强地区;最后,以现实路网数据为基础,采用最小化阻抗模型确定水产品物流中心终选区域。以福建省水产品物流中心选址为例,验证选址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选址结果与实际规划基本相符,为沿海地区水产品物流中心选址提供新思路。
  • 吴立新, 杜 聪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1):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驾驶员在夜间快速路分流区换道的安全性,以不同风格的驾驶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风格驾驶员换道时眼动参数的变化规律。首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自编夜间快速路驾驶风格量表,对量表进行信度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的效度检验;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调查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驾驶风格综合得分量化模型,并使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划分驾驶风格;最后基于眼动仪进行实车试验,获取三种风格驾驶员换道的眼动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谨慎型、一般型、激进型驾驶员对于后视镜平均注视次数占比为48%、27%、25%;对左右两侧的平均累计注视时间占比是31%、25%、19%;平均瞳孔面积占比为56.3%、27.6%、16.1%。试验结果可以为提高驾驶员换道的行车安全性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 阳恩慧1, 2, 廖苑淞3, 张晓靖4, 李 杰1, 2, 马博男1, 2, 袁飞云3, 邱延峻1, 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1):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道路凝冰问题,基于环保、经济、实用等原则,针对适用于沥青路面主动抗凝冰的蓄盐纤维填料的配合比进行设计,并对其相关性能展开研究。通过基于单纯形重心设计的融冰试验和电导率试验对蓄盐除冰材料配比进行探究,并基于融冰试验和冻粘剪切试验分析其除冰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乙酸钠∶乙酸钾∶甲酸钠=7∶2∶1、复合有机盐∶纤维=3∶1为蓄盐纤维各种成分的最佳配合比;在融冰试验中,蓄盐纤维替换率为66%的除冰材料在较高负温下融冰速率能达到1 022g·(h·m2)-1,表明其融冰性能良好;凝冰后,蓄盐纤维沥青混合料表面冻粘强度比普通沥青混合料下降33%,能够有效降低冻粘强度。基于最佳配合比,新型路用环保蓄盐除冰材料具有良好的融冰能力和除冰降粘功效。
  • 苗建宝1, 刘亚文2, 张小亮1, 雷 浪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1):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多跨矮塔斜拉桥超高墩合理形式,以多跨矮塔斜拉桥超高墩为对象,综合对比分析超高墩结构布置形式和受力特点,按截面特性相似的原则提出双薄壁墩、单薄壁墩、组合式墩、叠合式墩四种适用于依托工程的超高墩形式。采用全桥有限元和理论方法,分析不同工况下主梁和桥墩关键截面的内力和墩顶位移、施工和成桥运营阶段的稳定性、E1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及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四种方案均满足施工阶段和成桥运营阶段下的稳定性要求,双薄壁墩前三阶均为纵向失稳且稳定安全系数变化较小;在E1地震荷载作用下,双薄壁墩内力响应最小,但位移响应较大,单薄壁墩和叠合式墩与之相反,组合式墩则较均衡。考虑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建议多跨矮塔斜拉桥超高墩桥梁选用双薄壁墩或组合式墩。
  • 林新宇1, 毕凤阳2, 刘长喜2, 王晓宏2, 姜 旭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1):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组合权重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效益评价进行研究,以优化轨道交通建设资源分配,使前期建设规划更具有指导性、可行性。首先,选取轨道交通项目的交通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的节约乘客出行时间、减少交通事故、诱增客流、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噪声影响、发掘经济潜力、促进国土增值和增加就业机会9个指标,构建轨道交通项目效益评价体系。然后,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和CRITIC(客观权重法)各自特点,设计组合权重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权重计算。最后,研究选取成都轨道交通项目数据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组合权重可以弥补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基于组合权重的评价体系得出的指标权重更具有可靠性,并为轨道交通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简文良, 夏 旭, 高良鹏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 26(1): 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碳税再补贴给道路货运企业低碳创新的碳税返还机制有助于兼顾道路货运低碳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 基于碳税返还问题的各主体博弈分析,确定博弈参与者策略集合,构建“政府-道路运输企业-托运人”的三方博弈模型;推导各方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收益矩阵,引入复制动态方程描述各方策略变化过程,并采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研究关键变量对博弈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返还机制能够推动道路货运企业低碳转型并推广低碳运输产品,但补贴力度过高(或过低)达不到预期效果。企业的补贴让利策略显著影响返还机制下的系统均衡稳定。道路货运需求弹性较大时,返还机制对企业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较低;道路货运需求弹性较小时,返还机制是推动企业低碳转型、推广低碳运输产品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