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25
  

  • 全选
    |
  • 董泽蛟1, 周 涛1, 李健强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 25(1):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油脂行业下游底物作为生物基再生剂(BR)对老化沥青流变特性的恢复效果及再生机理,制备不同针 入度等级的老化沥青(P50、P30及P15),分别掺入不同比例的BR使其针入度恢复至未老化水平,通过频率扫描及 流动性扫描试验,研究老化沥青流变特性的恢复效果,并基于沥青特征官能团及微观结构变化,分析对应的再生机 理。结果表明:BR对不同老化程度沥青流变特性的恢复效果不同,P50再生后各项指标完全恢复,对于老化程度较 重的P30和P15,尽管掺入较高比例的BR后针入度得以恢复,但流变指标与未老化沥青仍存在较大差别。BR在调 节老化沥青组分比例的同时,通过稀释、溶解沥青质胶团,恢复了沥青胶体结构的稳定性,但该过程并不涉及沥青组 分的化学可逆恢复,此为沥青再生的主要机理。
  • 刘卓绅, 裴玉龙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 25(1):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能见度及信息量条件下驾驶人的视觉特性,以城市主干路为模型基础,分别建立不同能见度及信 息量条件的模拟驾驶场景。选取21名驾驶人参与试验,运用模拟驾驶试验的方式采集数据,分析不同能见度及信息量 条件下驾驶人注视时长、扫视百分比和瞳孔直径变化规律;通过动态分类法对驾驶人视野区域进行划分,应用马尔科夫 链计算驾驶人在不同能见度及信息量条件下注视点在各区域间的一步转移概率和平稳分布概率。结果表明:能见度较 好时交通标志信息量是影响驾驶人视觉特性的主要因素,在I3条件下驾驶人能够迅速判别道路交通环境中的重点信 息;当能见度较差时驾驶人的观察区域由道路远处向近处转移,无法及时搜索远处的潜在威胁,不利于行车安全。
  • 卢子琳, 李洋洋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 25(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关于轨道交通车站疏散的研究多采用仿真软件直接构建三维模型,并将站内设施布局作为主要疏散瓶 颈。实际上存在的复杂设施结构和客流流线冲突使客流疏散问题更为复杂,主流的仿真方法并不能很好解决这一 问题。以青岛地铁13号线董家口火车站地铁站为例,基于SketchUp三维建模软件绘制用作仿真场景的轨道车站 模型,再运用MassMotion仿真软件分析仿真过程中客流流线冲突情况,从而找出疏散瓶颈,并考虑以流线干扰策略 对疏散方案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开放所有通道而未进行流线干扰时,疏散时间未能满足要求;而在最优疏 散方案下,乘客出站时间可由7.62min降至5.43min,优化率达到28.74%。相较于开放所有通道提高疏散效率的 方案,通过设置障碍物对客流流线进行干扰,能更好提升疏散成功率。
  • 陈逸群1, 牟振华1, 王永清2, 金程程1, 汪寒冰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 25(1):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居住区私家车位共享是缓解停车供需矛盾的探索性方案,从居住区车位拥有者视角出发,对其私家车位的 共享意愿展开研究。将对共享停车的了解程度、感知到的风险及其受到的社会影响程度作为潜变量,设计调查问 卷,运用多指标多因果模型分析私家车位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敏感性,并对外生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车位拥有者对共享停车的了解程度及感知到的风险对共享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受到的社会影 响大小对共享意愿不具有显著影响;车位拥有者的年龄、学历、收入等外生变量对潜变量具有不同程度影响。
  • 陶怀仁1, 2, 邹 杰1, 钱思翰1, 朱森来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 25(1):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现有道路交叉口配时方案所引发的交通拥堵,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以启东市人民医院周边的交叉 口交通流量为基础数据,探究该交叉口的最佳信号配时方案。首先利用AnyLogic软件构建道路仿真模型并对原有 信号配时进行仿真优化;然后运用遗传算法以及交通流量在交叉口占比来确定最优仿真参数,再用AnyLogic优化 得出最佳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最后使用VISSIM 仿真软件对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指标评价分析。通 过混合仿真结果表明:交叉口采用AnyLogic优化后的信号配时方案,平均排队长度减少33.75%、平均车辆延误减 少21.10%、平均停车延误减少25.38%,交叉口的整体通行效率得到提高,交叉口拥堵得到缓解。
  • 韩韶光, 邹常丰, 何永明, 李才广, 李震昇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 25(1): 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布局不合理问题,从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视角,采用ArcGIS网络分析法 对原有充电站站点进行优化。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道路路网、充电站站点、停车场场点、人口及电动汽车数量等基 础数据,运用ArcGIS构建最小化阻抗和最小化设施点模型。对模型输出结果以经营者年综合成本进行量化对比分 析,并利用泰森多边形(Voronoi图)对模型结果的充电站选址进行可行性验证。综合对比模型输出结果可得:最小 化阻抗模型在原有6个站点的基础上新增5个站点,能够将服务覆盖面积占比由58.87%提升至81.43%;被服务的 充电需求点数量占比由75.4%提升至95.8%;同时,优化后的站点布局能够较好地契合Voronoi图,契合度达90% 以上。
  • 吴镇涛1, 罗文婷2, 李 林2, 秦 勇3, 陈文婷1, 温王鹏1, 胡喜生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 25(1):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里桩是高速公路的位置信息载体,自动检测公里桩是实现高速公路路面信息定位的前提。针对高速公路 公里桩自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车载道路巡检设备采集公里桩数据信息,训练公里桩检测模型。结合Hu不变 矩法和公里桩独特的图像特征,提出基于二维图像的公里桩自动检测及误检改进方法,为交通标志的日常巡检作业 提供新思路。以测试段高速公路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YOLOv5s检测模型对公里桩的召回率达到100%,准确 率为52.7%,运用Hu不变矩法对检测结果进行误检排除,召回率降低5.6%,准确率提升35.7%,检测速度和精度 能够满足实际巡检需求,并可为其他目标物检测定位提供帮助。
  • 杨玉晶1, 黄运军2, 罗 凯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 25(1):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高速公路对路衍经济的带动效用,研究既有营运服务区区域融合的适应性水平,针对性提出开放发 展路径。在系统分析服务区与地区耦合效应基础上构建“CRITIC-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营运服务区区域融合的耦 合协调度。运用评价结果,反向溯源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空间,提出与不同服务区适配的开放提升路径, 确定开放实施的必要性、方向以及着力点。对鹤壁和周口东服务区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评价得到其耦合协调度分别 为严重失调和初级协调,内部条件水平系数均低于外部环境水平系数,由此明确开放的必要性;其次,相关过程性指 标表明鹤壁服务区宜开放发展商贸和物流功能,而周口东服务区宜发展客运接驳功能;最后,结合上述开放方向对 两座服务区提出具体的实施着力点。
  • 卢晓珊1, 张雨斌1, 骆明明2, 丁 恒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 25(1):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小汽车和地铁构成的双模式交通系统,提出将道路拥挤收费的收入按比例补贴给地铁用户的联合方 法,以鼓励部分用户出行由小汽车向地铁转移,优化交通系统的出行结构。联合策略以固定需求无收费无补贴时的 双模式均衡出行方式为基础,分析与补贴联合时统一收费、最优收费、阶梯收费的均衡出行方式,算例分析不同收费 与按比例补贴策略对方式划分与成本的影响及其适用性,讨论关键参数对方式划分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实施统一 收费时地铁用户的初始增长量最高,但在补贴时增长不及其他收费策略,适合作为短时调节措施;实施阶梯收费对 地铁用户数量的影响与最优收费相差不大,且社会总成本低于统一收费,适合作为长期调节措施;统一收费策略时 增加地铁补贴力度,个体和社会都受益;但最优收费和阶梯收费时,增加补贴力度仅对个体有利。
  • 卢 北, 曾俊伟, 钱勇生, 魏谞婷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 25(1): 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西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基于西北五省(区)面板数据构建交通-环境-经济耦合协调模型指标体系, 并在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交通-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向量自回归 VAR模型探究交通-环境-经济三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耦合协调发展与交通子系统 发展趋势高度一致,二者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差异化提升趋势。交通子系统的发展更加侧重于依赖交通自身发展 趋势和基本情况,在经济互联互通方面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快交通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从消极影响到 积极影响的转变是提升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