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11-25
  

  • 全选
    |
  • 赵佳虹1, 黄淑媛2, 陈志伟1, 肖景文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运输医疗废物的疫情风险,提出医疗废物运输选址-路径优化建模与求解方法,旨在协同优化设施选 址、能力配置、路径优化和运量分配决策。根据医疗废物感染性、环境传播性和公众感知差异性,设计疫情风险度量 模型;结合城市路网结构,构建疫情风险和成本最小的医疗废物运输选址-路径模型;融合带权重的目标规划方法和 自适应遗传模拟退火算法,设计多目标优化算法;最后,通过武汉实例和测试算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计算 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在25s内提供多个有效方案,新模型可减少1.4%的总成本和34.25%的求解时间,新算法可减 少62.13%的计算时间。
  • 摆倩倩1, 李 志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多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的准确性,简化预测流程,将“手肘法”与高斯混合模型(GMM)系统聚类法结合 对多机场系统中的个体进行细化分类。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各变量对不同规模、不同定位的机场旅客吞吐量影响程 度,针对不同类型机场建立相应的面板数据吞吐量预测模型,再根据后疫情时期民航业发展现状建立疫情影响因子修 正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以江苏省9个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分类预测为例,预测结果显示:GMM算法的机场分 类效果评价指标CH值为98.732、轮廓系数为0.671 5,较K-means算法分别提高8.3%、69.5%;DB值为0.998 1,较 K-means算法降低7%,即GMM算法所得聚类簇内样本间距更小、分类效果更优。模型对9个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预测 误差均介于1.58%~3.95%之间,预测误差波动小、精度较高,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可用于多机场客流量同步预测。
  • 孙祥龙, 关环环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高温天气对公交驾驶员风险驾驶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00名驾驶员进行调查,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中介效应模型,探索高温天气下疲劳 在睡眠质量与风险驾驶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高温天气对驾驶员睡眠质量、疲劳和风险驾驶行为均存在 影响;不同气温下睡眠质量均能显著正向预测风险驾驶行为,但疲劳的中介效应只在气温高于26℃时显著,在气温 低于26℃时不显著,且在气温高于30℃时,疲劳的部分中介作用更明显,占总效应的21%。该研究结果揭示了高 温天气对公交驾驶员睡眠质量、疲劳和风险驾驶行为的影响规律,为降低高温季节驾驶员的风险驾驶行为提供了理 论指导。
  • 戴志豪1, 钱勇生1, 2, 曾俊伟1, 魏谞婷1, 杨民安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交通站点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达性可直接反映城市的交通发展水平。为探究南京 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以公共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不同公共交通站点间的换乘行为和换乘距离对换乘意 愿的衰减作用,基于空间句法构建更客观准确的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综合通达性模型,对南京市现有公共交通站点和 在建交通站点进行通达性分析,揭示南京市公共交通站点通达性现状和未来短时间内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南京 市现有公共交通站点通达性在整体上呈现出“内高外低”的分布特征,南北两端区域的站点通达性较差。在建轨道 交通线路的加入,使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整体通达性得到提升,但区域站点的通达性差距却进一步增大。
  • 崔淑华, 侯慧君, 武慧荣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关于运输需求预测研究,大多采用以历史运输量数据为基础进行直接预测的方法,但这种使用单一模 型且不考虑关联因素的预测方法,易导致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提出基于标准差赋权,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 测模型与GM(1,1)-ML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联结构的组合预测模型。以哈尔滨市粮食产量的历史数据验证组合 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结合产运系数,对目标年哈尔滨市粮食运输需求进行预测,为大宗货物运输组织方案设计提供 数据支持。结果表明:相较于两种单一预测模型,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能反映哈尔滨市的粮食产量、运输 需求量及变化趋势。
  • 阳恩慧1, 2, 李雨枭1, 2, 吕荣华1, 2, 狄海波1, 3, 邱延峻1, 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更精确的高原高速公路路线运营油耗模型,以雅康高速为例,对改装油耗仪的小汽车进行实地油耗 测量,并对所得油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油耗主要与速度和纵坡坡度有关,其中油耗与速度成二次关系,与纵 坡大致成正比例关系;1.6L小排量轿车最佳经济车速约为90km·h-1,雅康高速设计时速为80km·h-1,说明雅 康高速设计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纵坡率每增加1%,小汽车相应油耗增加约1.4L·(100km)-1。以此建立油耗 与速度成二次关系、与纵坡成一次线性关系的油耗综合模型,通过对比分析,验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 傅幼华1, 罗文婷2, 李 林2, 倪昌双1, 杨 振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沥青路面裂缝的自动化检测精度,以深度学习模型数据集为对象,结合传统图像处理,提出一种基于 裂缝数据进行微观精分的深度学习裂缝数据集处理方法,使深度学习模型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沥青路面裂缝的数 据特征。在构造数据集时,通过传统的图像处理方法将裂缝宏观精分为龟裂和线性裂缝。在宏观精分基础上,对线 性裂缝和龟裂的像素级特征进行微观精分。YOLOv5模型的实验表明:微观精分的裂缝病害模型mAP@.5相较于 宏观精分和未精分数据库分别提高8.9%和14.7%,在随机路段上有较好的检测性能。
  • 张永阳1, 张文斌2, 陈 堃3, 李士香3, 周竹萍4, 李 卫4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关于铁路枢纽出租车换乘系统调度方面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整体优化上,但对调度的智能化和实 时性等微观方面研究有所欠缺。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目标检测及追踪算法Yolov5-Deepsort和Informer模型 的乘客排队时间实时预测方法;其次,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attention机制对出租车客流进行预测,提出基 于乘客需求优先的出租车调度方法;最后,以扬州东站出租车换乘系统为例验证模型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该方 法不仅能有效提升乘客出行体验,且明显降低出租车司机的平均等待时间,对铁路枢纽出租车换乘系统的智能化改 进具有指导意义。
  • 尹贻新1, 孙洪斌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路引入枢纽线路和站场改建方案对工程经济性、合理性、路网布局及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合 理确定新建铁路引入复杂铁路枢纽方案,以潍烟铁路引入潍坊枢纽线路及站场改建方案为例,在城市发展规划、运 量预测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区域铁路网格局预测,对工程经济性、运营安全性、路网通达性、工程实施 难易程度等指标进行详细分析、比选。比选结果表明:潍烟铁路自昌邑南站引入潍坊枢纽并在其站内潍坊端增设到 发线方案,既可保证潍烟铁路引入昌邑南站后运输组织的灵活性,又可减少对昌邑南站已建工程的改建,避免影响 潍莱铁路正常开通,为烟台、威海地区强化对外客运通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奠定基础。
  • 孙义荣, 来逢波, 黄玉娟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山东省省会经济圈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模型、引力模 型和ArcGIS可视化分析功能,对辖区内的途外可达性、全程可达性及空间经济联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会 经济圈城市群高铁站点覆盖率低、公共交通配置率低和高速铁路站点选址偏远是导致经济圈区域内通达性改善不 足的主要原因,与高速铁路开通前对比发现,高速铁路开通并没有效改善辖区间的全程可达性;从区域空间联系看, 高速铁路开通加速了空间要素的流动,省会经济圈内各辖区经济联系总量明显提高,辖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也增 幅显著,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
  • 董令三1, 杨祎婷1, 付百学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6): 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流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关系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 系,从实证研究的视角探讨区域产业支撑物流园区发展、物流园区对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的协同关系。以佳 木斯天润产业园区为例,在探讨佳木斯市产业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实证分析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协 同发展关系。提出实现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坚持以市场和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物流园区规 划,加强地方政府在物流园区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并强化市场主体产业的引领意愿,突出 物流园区的运营创新性。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使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协同性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