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9-25
  

  • 全选
    |
  • 汪怡然1, 陈景旭1, 丁闪闪2, 王岳平3, 刘志远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城镇化水平持续增长、城市交通系统供需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分、督、蓄、渗、排”5大要素为支 撑,构建“5S型”城市交通系统“海绵”功能,通过城市交通规划布局理念的革新和交通系统内部的协同调蓄,解决供 需矛盾。海绵交通系统的内涵以发展组团型智慧城市为基础,将监测管理手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出行结构调整相结 合,以绿色出行观念和公交优先发展为落脚点,由停车换乘和多模式公交组成“海绵”功能的核心,强化交通系统的 运力弹性,从容应对城市客流变化。海绵交通系统转变以机动化出行为导向的交通规划理念,以人的出行体验为价 值尺度,探索城市交通供需管理新思路。
  • 钱 程1, 徐小明1, 彭飞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公交运营规划的相关研究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司机调度问 题是公交运营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问题因满足相关劳动法规约束而被视为NP-hard问题。我国公交存在 的早晚班制和司机用餐时间窗使公交司机排班问题更加复杂,一些主流调度方法并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针对 该问题,以最小化司机排班计划总成本为目标,考虑早晚班制、司机相关工作法规及用餐时间窗的单线公交司机排 班计划来构建网络流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离散事件模型和变邻域搜索算法(VNS)对问题进行求解。最后,设置11 组算例,验证所提出的网络流模型和基于离散事件模型的变邻域搜索算法有效性。算例结果显示,在小规模算例中 VNS算法能快速得到与CPLEX相近的解,在大规模算例中可快速获得问题的可行解。
  • 颉 磊, 王立晓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出行分担率,考虑常规公交和地铁的舒适性、便捷性、总体满意度等8个心理潜 变量,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市的出行数据,基于巢式Logit模型,建立考虑心理潜变量的混合选择模型,对市 内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研究。通过模型拟合结果可知:出行费用、拥挤程度、步行距离对出行者出行方式 选择行为有显著负影响;出行者是否有车会显著影响出行者是否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青年群体、高学历群体、高收入 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小汽车出行;地铁的快速准时性、便捷性、总体满意度,以及常规公交的便捷性、舒适性、总体满意 度都显著影响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
  • 苏 成, 董君曼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寒区高速公路上,小型车驾驶员在读取交通标志时视线被前方或侧方大型车遮挡是常见的安全问题。针 对交通标志遮挡问题,将交通标志划分为路侧式交通标志以及门架式交通标志,分析驾驶员在读取交通标志时的视 觉特征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VISSIM仿真的寒区高速公路小型车驾驶员读取交通标志时被大型车遮挡模 型。结果表明:对于路侧标志遮挡现象,大、小型车交通量的增加会引起遮挡概率增加;对于门架式标志遮挡现象, 随着车道上交通量和大型车占有率的增加,遮挡概率整体呈线性上升趋势。最后从交通参数和交通标志两方面提 出改善措施,以减少交通标志被大型车遮挡现象的发生。
  • 曾嘉宾1, 李靖宇2, 尤志栋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汽车市场中已出现2/3级自动驾驶汽车,在此阶段人与自动化系统需要相互协同才能完成动态驾驶任 务,即人机共驾。以人机共驾环境下驾驶人接管能力为研究对象,从评价方法、影响因素、提升方法3个方面对相关 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人机共驾阶段驾驶人接管提供参考。从车辆操纵、眼动特性、接管行为和生理特性等方 面的相关指标介绍接管能力评价方法;根据接管请求方式、接管时间提前量、非驾驶相关任务、驾驶人属性与状态阐 述国内外接管能力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现有的接管能力提升方法,提出未来研究应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 培训体系,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培训教育方法,进而能够切实有效提升驾驶人的接管能力。
  • 宋成举1, 杨 光2, 赵 静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享单车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出行方式,但其在监管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共 享单车监管问题的三方博弈过程,分别确定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集,根据博弈过程给出不同策略组合下,监管部门、单 车用户和单车平台三者的收益矩阵。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共享单车监管三方博弈模型,引入复制动态方程描 述参与方策略变化过程,构建共享单车监管策略评估环境,对比分析纯策略、阶梯策略和动态策略条件下博弈参与 者的策略变化曲线,力图为共享单车监管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 刘慧婷1, 苗 沁1, 段金玉1, 郭东琦2, 包昌阳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地铁既有线网对新线的影响,针对不同结构的既有线网背景下的新线客流规律进行研究。收集杭州 地铁近4年的数据资料,以开通运营新线的时间节点来划分阶段,总结各个阶段的线路特征变化情况。基于既有线 线路数量、运营里程、既有线与新线交叉点数量等特征,以新线线路或新增换乘站为对象绘制进站量曲线,并区分工 作日、休息日、节假日3个时段,分析新线客流变化规律。最后得出一般规律,在新线开通运营后30d内,既有线线 路数量和运营里程的不同不会对新线进站量产生明显影响,与既有线交叉点更多的新线换乘站具有更稳定的周 期性。
  • 张义昌1, 2, 王贵春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覆冰拉索的涡激振动规律,通过前处理软件ICEM 建立覆冰拉索三维模型,采用Rigid Body法和k- ωSST湍流模型,对其涡激振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新月形和D形截面覆冰拉索在不同约化风速下的升阻力系 数和振动位移,对比分析无覆冰、新月形和D形截面覆冰拉索涡激振动振幅随约化风速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新 月形和D形截面覆冰拉索的位移振幅在一定约化风速下达到最大值;D形覆冰拉索的最大位移振幅最大,无覆冰拉 索的情况次之,新月形覆冰拉索的最大位移振幅最小,且产生上述最大振幅时对应的约化风速也依次减小;随着约 化风速的继续增加,振幅会发生“阶跃性”下降。
  • 吴大健1, 周 巍2, 闵雪峰2, 张申昕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的结构拓扑优化研究大都忽略混凝土开裂后的软化现象,以及腹筋对深梁结构抗剪受力性能的影响。 以钢筋混凝土深梁结构腹筋设计为研究对象,利用APDL语言编写钢筋混凝土深梁腹筋的拓扑优化程序,通过舍弃 每次优化中对结构平均应变能影响较小的腹筋单元,最终得到结构开裂后与混凝土斜拉杆共同承担剪力的关键腹 筋,并通过软化拉压杆模型理论进行相应的腹筋配束设计。选取京雄高速花瓶式桥墩的盖梁缩尺试验模型进行腹 筋拓扑优化及配束设计,优化后的配束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裂缝发展,其开裂后相较缩尺模型原配束设计具有 更大的结构刚度,使开裂后的结构在承受相同荷载时应变更小,提高结构的耐用性。
  • 栾庆熊, 段莉珍, 缪应锋, 刘艳波, 李洁云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交通与区域经济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支撑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根据系统协同作用机理,构建综合交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复合系统,基于2007—2019年云南省及其周边省份统计数 据,测算不同年度子系统的协同度、发展度和整个系统的综合协同发展度,对其发展规律及变化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 果表明:云南省及其周边省份综合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但发展水平均 呈持续增长态势;云南、贵州和广西不断强化综合交通补短板力度,各省系统整体发展差异在逐步减小,协同发展初 见成效;各省(区、市)综合交通与区域经济综合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符合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 于景飞, 赵梅梅, 张新洁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5):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可行能力贫困理论,提升贫困者摆脱贫困现状的能力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以呼包鄂榆城市群的交 通发展与农村收入为对象,将交通划分为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农村收入按来源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收入,通过建立 VAR模型分析4个变量的相互影响关系。探究城乡两地交通对于农村收入获取能力的影响,同时,分别讨论农村两 类收入的改变是否会对城乡交通发展带来冲击。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交通发展在前期促进农业收入增加,而城市交 通发展在前期对农业收入存在负向抑制作用;农村交通和城市交通都在后期促进非农业收入增加;农业收入对城乡 两地区交通发展无明显波动性影响;非农业收入在同一时期对城市和农村的交通发展影响效果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