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25
  

  • 全选
    |
  • 杨淇铭1,2,唐进君1,付强1,刘佑1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1):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学者在智能网联交通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技术进展综述和微观某一特定问题分析,但对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关系的数学分析尚有欠缺。首先,将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分为三层,分析智能网联交通中各子系统间的动态影响作用关系,以及子系统状态波动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影响,提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稳定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根据模型的协同联动思想,提出基于车速推荐思想的智能网联交叉口人、车、路、管控协同联动流程;最后,通过仿真模拟T型交叉口的人、车通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地适应并说明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在协同联动作用下提高交通流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 刘永乐,谷远利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1):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高速公路交通管控部门对准确交通数据的掌握还存在局限性,预测值也不够精确,为给出行者提供更好的交通引导,必须采用新方法预估误差较小的交通流量数据。提出一种同时考虑时间与空间因素的卷积-双向长短期记忆(CNN-BiLSTM)模型,将具有空间局部特征提取能力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具有能同时考虑前后方向长时间信息的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相结合,将其用于预测更能体现随时空变化不断波动的交通流量。以一些简单的基准方法作为对比模型,采用均方误差(MSE)等5项评估指标,在美国加州高速公路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由CNN-BiLSTM得出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在高峰期和波动较大时间段均能较好地拟合真实值,灵敏度较高。
  • 张曼雪,张勇斌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1):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桩共享单车故障的主要诊断方式为人工定期维修和APP用户反馈,但在诊断过程中存在浪费劳动力和资金、报修率较低等问题。因此,单车的故障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不利于共享单车企业的未来发展。为提高故障诊断效率并节约成本,结合大数据技术,提出共享单车故障预测模型及求解算法进行探究:以无桩共享单车的行驶时间和行驶距离作为输入,构建有条件约束的故障预测模型;针对模型计算的复杂性,利用Fisher线性判别法设计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对北京市某地区的哈啰单车系统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两种方法相比较,该模型可快速预测该地区的故障无桩共享单车,且准确率高达86.13%,能够显著降低无桩共享单车的故障率并节约成本。
  • 胡宗品,骆仁佳,于淑君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1):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城市道路环境下各因素对不同死亡交通事故形态的影响,以深圳市死亡交通事故数据为研究对象,将事故形态作为因变量,并划分为车辆间、车辆与行人、单车事故三类,选取驾驶员、车辆、道路、环境和时间特征为潜在影响事故形态的自变量。在多项Logit模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能够反映数据异质性的混合Logit模型,并引用弹性分析定量讨论各自变量对事故形态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驾驶员年龄、车辆类型、道路有无隔离、路面是否干燥、是否道路交叉口、道路线形、照明条件、能见度、事故发生时间都会对死亡交通事故形态有显著影响,其中,能见度200 m以上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参数,表明由于未观测到异质性的影响,该参数对事故形态的影响在事故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
  • 许 宁,贾美茹,曹 静,秦焕美,陈艳艳,朱楚琦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1):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寒冷山地条件下气候状况不佳,影响人们正常出行游玩。为熟悉并提升观众在寒冷山地大型冬季活动中的游玩舒适度,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大型冬季活动观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心理阈值。当排队和步行时间小于20 min、交通工具运输时间小于30 min、户外观赛时间小于2 h时,人均排队空间、步行空间应分别大于0.28 m2·人-1和2.23 m2·人-1。建立基于寒冷指数下的时间和空间舒适度阶梯评价模型,将排队时间、步行时间、交通工具运输时间分别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人均排队空间、步行空间、车内空间可划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为案例进行评价,通过缩短巴士发车间隔、增加临时停车位等措施提高舒适度,达到良好及以上等级。结果表明,通过舒适度阶梯评价能有效改善人们大型冬季活动中的游玩舒适度。
  • 何 君,雷爱国,吴翊恺,李陈洋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1):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地铁换乘站的乘客滞留问题,依据工作日早高峰的客流特征和乘客滞留特征,建立滞留情况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结合南京地铁大行宫站设施布局,采用AnyLogic搭建仿真实验研究发车间隔、候车人数等因素对乘客滞留人数及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08:00前后滞留最为严重,滞留人数由初始的52人上升至160人左右,其中64.8%的乘客滞留在站台中部的5个区域,高峰小时结束后滞留人数仍保持在110人左右;发车间隔减小20 s后滞留得到初步缓解。模型能够有效地表现出换乘站台的滞留情况和变化趋势,降低发车间隔时间、适当限流并引导乘客分散候车,既能够有效地减少滞留乘客的数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滞留现象的持续时间。
  • 闫常鑫,谢覃禹,郭劲松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1):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智能网联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策略尚未完善的问题,提出两种智能网联公交信号优先技术决策前评价方法。方法一基于车均延误计算模型和人均延误计算公式,提出利用优先前后人均总延误差值进行决策前评价。方法二基于优先前后交叉口人均延误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包括优先效益、优先效果、非优先相位影响3个方面共7个指标的智能网联公交优先技术决策前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标赋权。对长沙市的两条公交客流走廊(金星路和银杉路)共20个交叉口进行分析,总结评价结果并提出决策建议。
  • 王宪彬,陈思远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1):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区低等级公路弯坡组合路段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非线性汽车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车身运动、轮胎力学特性及弯坡组合路段道路特征的内在联系,建立适用于山区低等级公路弯坡组合路段汽车转向制动稳定性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模型。运用仿真实验的方法分析汽车在不同弯坡组合路段上的行驶工况,得到山区低等级公路的圆曲线半径、超高、坡度值以及车速之间的耦合影响关系:随着车速减小,公路超高值增大,纵坡值减小,汽车稳定安全行驶最小半径极限值减小;当超高值达到8%时,随着纵坡变化,圆曲线半径极限值不变。
  • 张新淼,孟俊敏,张 晰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1):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开始在全球爆发,研究旨在评估COVID-19对青岛港海域货船活动及国际海运贸易的影响。通过对比2019和2020年的AIS数据,发现疫情期间国内外货船数量均有所减少,且这种改变与各国疫情的爆发时间存在一定滞后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疫情爆发初期,青岛港内海运贸易市场受到冲击,随着疫情在国外的逐渐蔓延,短期内拉动了青岛港外贸出口增长;但当疫情蔓延表现出失控局面时,全球消费需求降低、出口限制增加,货船出现"无货可运"现象,货船数量和聚集密度出现同比环比"双减少",青岛港与各国之间的贸易量暴跌,国际贸易受到重创。此外,疫情爆发后货船的靠泊时间缩短,也意味着货船数量和货运量的减少。
  • 罗 建1,任子兰2,周天星3,薛 锋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2, 24(1): 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轨道交通产业体系复杂,与众多产业联动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能极大促进其他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为定量分析轨道交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互动,从产业关联角度出发,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6部门与4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并计算轨道交通产业的关联效应、波及效应以及产业结构静态分解。结果显示:轨道交通产业的关联产业众多,并不集中于某几个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的影响力与感应度均大于1,且影响力大于感应度;反馈效应不明显,溢出效应明显大于乘数效应与反馈效应,占62.82%,溢出效应I占总溢出效应的93.8%。研究证明轨道交通产业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影响大,也是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较明显的先导性产业,应优先发展轨道交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