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7-25
  

  • 全选
    |
  • 莫一魁1,李淑莲1,2,孙红兵1,3,吕 慎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危害交通事故是指在交通事故统计中造成主要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事故,为识别高危害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探寻其致因,提出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分析方法。将道路交通事故危害程度划分为4个灰类,构建4个灰类的白化权函数,通过灰色定权聚类系数确定高危害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和致因。以深圳市为例,基于全年交通事故数据,识别出深圳市高危害性交通事故的4类主要形态和6种主要致因。研究表明:车辆碰撞是高危害事故的主要形态,驾驶过程中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酒驾以及未保持安全车距等是产生高危害事故的主要原因。针对高危害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和致因,提出相应的交通安全管理对策,有利于减少高危害交通事故,提升道路安全水平。
  • 游 宇,唐秋生,孙龄波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7-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使政府及充电桩运营企业能够根据更准确的用户反馈进行充电桩有序建设,提出基于改进变权云模型的公共充电桩满意度评价模型。首先,以用户感知服务为切入点,从感知质量、用户期望和感知价值3个维度,构建10个评价指标的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用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其次,在此基础上引入变权理论和博弈论集结模型组合改进变权,得到满意度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再 次,根据云模型理论将评价指标数据和评价标准通过云算法转化为对应的云参数和云图;最后,应用该模型对湖州市公共充电桩用户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 果 表 明:湖 州 市 公 共 充电桩用户满意度总体为“一般偏较好”状态。该模型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可为改善公共充电桩使用现状并提高其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 薛浩楠1,2,王 佳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1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定制公交合乘站点选址是其运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合理的站点选址方法是定制公交系统成功运营的重要保证。目前定制公交合乘站点的选址大多仅凭经验确定,存在主观性。因此,提出一种定制公交合乘站点两步优化选址方法。对定制公交出行需求数据进行乘客步行等时圈分析,初步确定各个需求响应点归属的合乘站点及合乘站点的备选区域,采用基于乘客人数的重心法精确优化合乘站点布局位置,根据合乘站点间的车行时间及其服务的乘客人数,剔除空间较偏、人数较少的合乘站点,得到最优的合乘站点选址位置。通过模拟若干个需求响应点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定制公交合乘站点的选址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 罗 星,丁昭静,李 珂,潘 洁,徐梓乔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市域铁路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的换乘节点选址问题,促进市域铁路在城市边缘与其他制式轨道交通形成良好衔接开展研究。首先,对通勤旅客由城市外围到达城市内部的出行过程进行分析,并对传统的空间句法加以改进,以计算备选换乘节点的可达性、量化备选节点在轨道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其次,提出基于可达性的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的选址步骤;最 后,以 成 都 市 为 例,解决市域铁路环线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的选址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轨道交通节点可达性的选址方法可为制定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的选址策略提供参考
  • 胡哨刚,孔祥芳,旷利平,冯 博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2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路行车安全系统本身是一个部分信息未知的灰色系统,使用其他方法较难获取完整的事故致因信息,并据此建立可靠模型。在比较现阶段学者所采用的各类事故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选取2015—2019年铁路交通一般 类事故统计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法建立 GM(1,1)模型,将模拟得到的2015—2019年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精度检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检验结果显示:后验差比值C=0.3391,小误差概率 P=1,精度等级均为一级,灰色关联度ro1为0.8787,说明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行性。预测结果显示2020—2022年的铁路交通一般类事故发生数分别为78、73和69,呈下降趋势。
  • 孙亚男,吴立新,张 阳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夜间城市快速路隧道入口段新驾驶员的眼动变化特征,选取4名驾龄小于5年的新驾驶员,4人均佩戴DIkablis眼动仪在长春市南部快速路卫星路隧道驾车行驶,获取其晚高峰时段在隧道入口段不同车道位置的眼动参数数据,对新驾驶员的瞳孔面积、注视持续时间和扫视速度等眼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驾驶员行驶在不同车道位置上的瞳孔面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车道位置对瞳孔面积有显著影响;新驾驶员通过隧道入口段时的视点主要集中在前方区域,该区域的内侧车道、中间车道和外侧车道上的注视时间百分比分别为47.8%、35.3%和37.7%,注视次数百分比分别为50.4%、41.9%和47.6%;不同车道位置的平均扫视速度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内侧车道上以慢速扫视为主,扫视速度变化呈现递减趋势,而中间车道和外侧车道以快速扫视为主,其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
  • 张文居1,阳恩慧2,3,李 莉2,3,张茂霖2,3,吕荣华2,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39-4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公路已成为当前国内的重要出行方式选择,车辆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利用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选取雅康高速公路第 C3—C14合同段进行建模分析。该模型主要模拟在3种 不 同天气环境状态下的路面摩擦系数,并进行比较,给出车辆在不同路面环境下的建议行驶速度,以此验证该路线的设计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干燥及雨天路面环境下,车辆的建议行驶速度为100km/h以内,该速度能使车辆的横向加速度保持在1.83m/s2 以下;在冰雪路面环境下,当车速超过85km/h时,车辆容易发生侧滑,行车速度建议在80km/h以内。
  • 江圣泽1,方学东1,盛 昀1,于丽波2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4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机场土面区在主起落架作用下的承载力,根据规范制备以黏性土为主的填料。使用便携式落锤弯沉仪经实验得出填料在不同密实度下与动态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函数曲线关系及相关研究结果,建模计算当填料处于3种不同密实度时,B737-800飞机在滑行和着陆两个阶段冲出跑道时的作用结果。计算表明:随着填料密实度值的增加,土面区的承载力也在增加;当密实度不足87%时,填料在荷载作用下易出现剪切破坏,导致主起落架陷入土面区;当密实度达到87%时,荷载作用产生的竖向变形最小,承载能力最大,土面区可承担主起落架作用。
  • 刘永欣1,崔雪梅2,唐甜甜2,户佐安2,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5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当前不同地区城际铁路建设条件混乱、建设条件与功能定位不匹配、新建城际铁路项目审批管理困难等问题,促进城际铁路建设条件有序、标准化地发展进行本研究。首先,对城际铁路建设条件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确定影响城际铁路建设的基础性指标,再基于收支平衡建立一套较为客观的城际铁路建设条件指标体系,对其中的城际铁路客流需求临界条件进行建模求解,最 后,结合几大经济区域实例,研究在建或拟建城际铁路的客流需求状况。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和临界参考值既能为某些地区是否修建城际铁路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我国城际铁路建设条件的标准化提供借鉴。
  • 朱 雨1,石利刚2,王健慧3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5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各行各界的智能化转型,重载铁路运输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将转向智慧化。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及巴西4个国家重载铁路相关技术的发展概况,对国际重载铁路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进而分析重载铁路在运输组织、设备维修、运营安全及客户服务方面的特点及其智慧化需求。最后明确重载铁路智慧化发展的内涵,阐述重载铁路智能检测、智能运维、智能安防、智能控制、智能调度5个智慧化发展方向,为重载铁路智慧化发展提供参考。
  • 陈 俐,方叶祥,甘平,樊树海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6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路货运价格由于受油价和货运周转量的动态变化影响,无法实现精确预测,一直困扰着运输行业。采 用时间序列预测与 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研究:首先,将订单中的经纬度信息利用高德地图 API接 口 转变成具体地址,从地理信息编码提取省、市信息,对货运订单进行跨区域分类;然后,运用指数平滑法和 ARIMA 模型分别对油价及货运周转量动态特征进行预测;再 对 运 输 距 离、油价和货运周转量数据进行标准化操作,用 处 理 后 的数据对 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最 后,使用测试样本对模型进行测试,将加入时间序列预测的 BP神经网络模型与不加入时间序列预测的模型相比较,发现前者的预测误差减少37.2%。
  • 续 颖,来逢波,王彤彤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 23(4): 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讨论高速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理,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山东省高速交通建设对17个市级区域经济的影响情况为研究对象,使用面板数据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结果表明:高速交通建设会对区域经济产生较大促进作用,其中高速公路拟合系数最高,对区域经济及劳动力就业影响较大;通过对比高速铁路修建前后经济数据变化,得出高速铁路的修建对区域发展不仅具有促进作用、还能吸引大量劳动力的结论。总体看,高速交通建设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区域发展有显著影响。最后,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提出相关调控策略,为政府和区域优化二者关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