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5-25
  

  • 全选
    |
  • 裴玉龙,陈辉,金英群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出站客流的时空分布特性和到达规律,建立疏散运能匹配度模型来判定出站客流疏散的时效性。首先,构建出站客流到达换乘点的客流量计算公式,结合疏散运能计算公式,建立疏散运能匹配度模型。然后,从常规公交调度调整、线路和站点调整以及其他途径三个方面对运能调整进行建议。最后,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在交通量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典型枢纽的出站客流与疏散运能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得到沿线枢纽存在疏散运能不匹配的结论,需要进行运能调整以完成客流的及时疏散。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出站客流与疏散运能匹配的研究,为充分发挥客流转换潜能,主动引导出行方式的结构优化,为缓解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提供理论支撑。
  • 周正林,张悦旺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7-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各国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往往采用建设容量大、速度快的轨道交通加以应对。随着轨道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地铁售票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铁售票机技术得到了快速提升。本设计基于CPLD芯片,建立智能地铁售票系统模型,用VerilogHDL语言,对单程车票计算、总票价计算和找零及车票输出等3个模块进行系统设计和软件编程[1],通过编译和仿真,证明本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随着现代EDA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更大地提高地铁售票系统的运行效率。
  • 宋成举,赵雨旸,张鹏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公交优先”理念的不断深入,有效协调多种公共交通方式间的竞合关系,对于充分发挥公共交通方式在城市居民出行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MNL模型描述居民公共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应用广义出行成本和主观感受建立效用函数,结合哈尔滨市地铁沿线居民出行数据,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有效性,并应用Matlab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出行成本的单方面增加会损害自身的出行分担率;地铁和出租车分担率均与单位时间价值正相关;地铁分担率与平均出行距离正相关;出租车分担率与时间偏好系数正相关,地铁分担率与时间偏好系数呈抛物线变化。
  • 严凡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实时监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针对人的眼动行为存在随机性及模糊性的特点,采用不确定性的云概念,建立基于Perclos和眨眼时间均值的双条件单规则发生器,然后在此基础上构造基于双条件单规则发生器的疲劳检测模型。最后通过在模拟实验平台上采集驾驶员的眼动数据,将眼动特征数据输入基于双条件单规则发生器的疲劳检测模型进行疲劳识别判断。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平均识别率达到80.2%。在同组实验数据下,使用云模型方法比采用K最近邻(KNN)及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的检测率都要高。
  • 杨志刚,姬同旭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高速公路避险车道现状的调研发现,传统避险车道存在长度不够、坡度过陡、易发生避险车道内追尾等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充分利用山区地形地貌条件的变坡式避险车道。通过计算,验证该避险车道在现行高速公路条件下的适用性,此种避险车道的设计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高速公路避险车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 沙爱敏,王晓东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通立体交叉是路网系统中的重要节点,担负公路之间交通流转换的重要功能。文中以沪陕高速公路新增枣林湾互通立交为工程实例,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区域路网、交通量预测、沿线自然地理条件等控制因素,选定互通立交合适位置。在确定合适选址后,细化互通立交设计方案并进行比选,推荐最优互通立交方案。
  • 王祥,金正烽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29-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近20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交通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利用交通事故统计数据绘制事故趋势图,分析其变化趋势。建立交通事故发生情况与国内生产总值、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关系,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其相关性,以此进行模型拟合,预测其发展形势。结果显示,非线性拟合分析方法简单易行,且拟合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研究表明,我国交通事故总体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交通安全状况虽逐渐好转但仍需改善。
  • 曹建军,李海军,朱昌锋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轨道交通的跨站停站模式下乘车方案,不同选择下出行时间的变化,建立轨道交通列车组合式停站方案0-1整数规划模型。在停站模型中,以总体旅行时间节省最多为目标函数,以路径的连续性、可行性为约束条件。根据乘车方式的不同将客流进行分类处理,引入列车的吸引系数。采用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及可行性,同时对列车的客流吸引系数和发车间隔时间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开行组合停站方案可以节省乘车时间。通过参数灵敏度分析:快慢车停站方案节省时间最多,在现有的发车间隔下,针对特殊客流,开行组合式停站方案是有利的。
     
  • 王道强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33-4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冬、夏两季大规模旅行时间的调查结果,通过平均行程速度、单位里程平均出行延误指标及停车类型分析,对哈尔滨市内环、二环及11条放射性联络干道的拥堵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冬季、夏季的交通运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哈尔滨市交通拥堵治理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 周娟,贺玉龙,田静静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45-4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驶速度是驾驶人状态、车辆性能、道路环境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上述复杂因素的外在表现,因此,对行驶速度进行微观特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NGSIM轨迹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汽车在不同车道、位置、车头间距情况下的速度特性变化,并利用多项式曲线对不同情况下的速度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车头间距的增大,平均车速增加趋势变缓;车头间距较小时,最内侧车道的车辆行驶速度最低,平均车速随车头间距的增加而增加;出入口对主路上车辆的行驶速度有一定影响;多项式曲线对自由流状态下的车辆行驶速度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 陈文芳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49-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铁路货车段修质量评估通常采用基于技术条件(标准)的静态对标法,不能客观反映货车动态质量状况的不足,在分析货车段修质量评估因素模糊性、多层次性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典型故障的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估法对货车段修动态质量进行评估,建立评估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可行性,为货车段修动态质量评估提供有效的新方法。
  • 孔繁宇,吕德刚,田芳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工程车液压或者气压管路里面,管接头都是必不可少的零部件之一,对于管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重要作用,对管接头进行受力校核的时候,一般采取计算的方式进行分析。但对于异型管接头,计算难度就比较大,利用CATIA软件进行建模,然后根据实际安装情况,建立约束,分析压力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事实证明,这种分析改进方法简单方便,有利于复杂问题简单化。
  • 白家豪,张建华,李洪涛,郭德勇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拥挤问题日趋显著,受车型检测技术限制,目前高速公路收费站大多采用人工或半人工收费方式,成为高峰时段拥挤产生的主要原因。基于车型检测技术,设计一套基于AMR磁传感器的低成本车型检测系统,该系统由上位机、下位机控制器、磁传感器、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及电源构成,能够采集车辆经过位置的地球磁场在空间中的变化信息,并根据不同车辆引起的磁场变化特征,实现对车辆类型的检测与判断。
  • 王飞奇,于迪,王桂民,孙嘉兴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62-6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开车门”事故在交通事故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开车门”事故作为一种新出现的难题,以其难预防、后果严重、处理困难等问题困扰着许多车主。本研究系统创新性地利用单片机微处理器、毫米波雷达、电磁锁等组成独立单元进行工作:如车内人员下车,系统将会对汽车周围环境进行判断;如车辆后方来车对打开的车门会造成威胁,系统将强制性使得车门的开门把手空转,使司乘无法打开车门,从而起到汽车开门防撞的作用。该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实用,可为广大车主提供较好的行车安全辅助,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 王德荣,朱常春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6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拱盖法是近年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暗挖施工方法。文中介绍拱盖法工程原理、应用条件、施工工艺控制点及工程应用优缺点,并以重庆地铁5号线凤西路站施工为例,总结大跨度地铁车站拱盖法应用依据、施工过程、施工控制要点及风险控制措施,突显了拱盖法具有的环境影响小、工序少、效率高、施工安全可靠等优点,减少投资的同时可以提高工程质量,达到实现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重目标,为同类工程项目采用拱盖法施工提供有益的经验。
  • 范子然,李闯民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3): 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国产TPS高黏剂和国产HVA高黏剂在不同掺量下对基质沥青的性能影响,对TPS和HVA高黏改性沥青进行针入度、软化点、延度、60℃动力粘度、黏韧性、PG分级等试验,分别测试高黏改性沥青的稠度、耐高温性、弹塑性、黏弹性、高低温稳定性等性能,并对两种高黏改性沥青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种高黏剂对沥青各性能的影响,提出两种高黏剂的合理掺量。研究结果表明,同高黏剂掺量下,HVA高黏改性沥青的各项基本性能均优于TPS高黏改性沥青;综合各项性能指标,TPS高黏剂和HVA高黏剂的最低掺量分别为16%和12%,最佳掺量分别为20%和14%;14%掺量的HVA高黏改性沥青与20%掺量的TPS高黏改性沥青的各性能大小相当,工程中可采用较低掺量的HVA代替较高掺量的TPS,能够降低施工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