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3-25
  

  • 全选
    |
  • 周亚平,周巧琪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一联合三交叉口区域为例,以经济有效的手段挖掘已有交叉口的潜在通行能力,研究在“三角形”结构的主次交叉口资源利用不均衡的联合交叉口区域中,组织部分左转车流在次交叉口绕行对区域交叉口通行能力和车均延误的影响。文章提出以最大车流通过量为目标,使每股流向在新旧控制方案下极限通行能力比值最小值最大化的模型思想,得出每股车流向通行能力可提高最大比例和同一周期时长下的最优信号配时方案,并对联合三交叉口区域进行实例仿真分析。分别对交叉口区域在绕行前后不同控制方案下的行程时间、平均排队长度、平均延误等进行对比分析,并仿真每股流向交通量增加20%后的平均延误情况。结果表明,左转绕行下新的控制方案,尤其是单口控制方案2有效提高了交叉口通行能力,交叉口车均延误明显降低。
  • 梁春岩, 陈晓滢,孔洋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10-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寒区公共自行车的特性和长春公共自行车统计数据,在分析总体借还特性的基础上,对院校站点、居住点、公建点、休闲旅游点、换乘站点等不同类型公共自行车站点,分析长春公共自行车借还特性,并对长春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研究结论对公共自行车站点的规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对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 顾杨松,况爱武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1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处理信号交叉口服务质量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构建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在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及其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信号交叉口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等级。然后构造云模型正向发生器确定各二级指标的隶属度向量,结合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信号交叉口服务质量的评判结果,由最大隶属原则确定其服务质量等级。最后以长沙市某交叉口服务质量评价为例开展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模糊评价中隶属度的不确定性问题,为改善城市交叉口、制定交通管理策略提供一种合理的参考依据。
  • 卢跃荣,杨耕,曾献勇,张淮滨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田集站是淮南矿区专用铁路的主要区段站,不仅承担同国铁阜淮线车流的交换,而且承担电厂、选煤厂车流的中转,车流量大,交叉进路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田集站交叉进路的成因和类型,梳理车站实际运营数据,对各类交叉进路影响时间做量化分析,总结交叉进路时间和车站接发列车量的关系规律,具体计算每一咽喉道岔组的交叉进路影响时间,根据交叉进路成因和具体影响时间,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交叉进路、提高车站通过能力的方案和措施。
  • 康舒颜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出行量的显著增加导致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大运量、集约化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许多国家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上推行的一种模式,发展“快速公交+其他交通方式”的综合出行模式能有效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以SPSS软件为平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三个主成分因子,基于改进的多项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快速公交接驳方式进行预测,并与常规多项Logit模型进行对比,前者的判别效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此方法应用于具体实例,对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有一定实用价值,对改善交通衔接和增大公共交通吸引力具有积极意义。
  • 孔繁宇, 张义功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种交通信息系统,在方便用户获取实时路况、公交运行、城市主要道路拥堵等信息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系统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彼此独立,用户获取信息需要下载不同的系统、推广难度大,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较高。文中对典型交通信息系统的分析,抓取各系统拥堵信息,再经过数据清洗和转换,最终实现对各系统数据的融合。文中为方便用户获取各种交通信息,建立统一的智慧交通平台提供新的途径。
  • 任小华, 吴彪,李瑞, 梁吕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36-3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普通干线公路穿村镇路段的车辆实测速度数据为分析对象,定量分析穿村镇路段不同交通控制分区对车速分布离散程度的影响。基于数理统计理论,提出普通干线公路穿村镇路段车速离散性影响因素辨识方法,讨论平均速度、大型车比例和车道等因素对穿村镇路段车速离散性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普通干线公路穿村镇路段交通安全管理和车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 宋昱, 韩恺,李小龙,王东洋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40-4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标车辆,以满足车辆动力性为前提,进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静态匹配,并基于GT-Suite平台建立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模型及整车模型。以NEDC循环(新欧洲行驶工况)为研究工况开展在不同混合度下,不同能量管理策略对整车经济性的影响规律及影响机理研究,为确定燃料电池轿车最优能源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混合度及能量管理策略差异会导致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功率分配以及运行时间不同,进而影响动力系统效率进而影响整车经济性;功率跟随模式在中混合度情况下整车经济性最优,开关控制模式在低混合度情况下整车经济性最优。
  • 程立勤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47-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合理地预测轨道交通客流状况是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和提高。从客流总量、时空分布、出行距离、断面客流、进出站客流等诸多方面,分析大连市轨道交通客流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总结单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初期客流成长的一般规律,对提高大连市轨道交通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及特征分析提供经验借鉴。
  • 纪峻岭,王成伟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中间轴式变速器以其具有承载能力强、结构紧凑、质量轻、性能优良等特点在重载货车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结构特点是在原变速器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副箱使档数成倍增加,而副箱中的典型结构件是两根中间轴,合适的中间轴结构使双中间轴式变速器的优良性能得以发挥。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通过参数设计的变速器副箱中间轴结构进行分析,以期获得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副箱中间轴,为双中间轴式变速器的研发奠定基础。
  • 刘江东,赵酉超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改善偏高岭土基地聚合物的的力学性能,在制备过程中添加不同种类以及不同掺量的纤维,养护至一定周期后,分别进行力学实验测试。试验数据表明,在一定的纤维掺量范围内,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以及抗折强度存在较好的改性效果,在本次试验中1.5%掺量的碳纤维改性效果最佳。
  • 娄掌印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苏州地铁5号线某区间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以施工期间掘进参数及隧道地表实测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盾构掘进工程中地质条件、土仓压力、推进速度等因素对地表变形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盾构掘进面前方一倍洞径处,地表易隆起,地表隆起量随着推进速度、土仓压力、同步注浆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盾构掘进,地层受施工扰动及水土损失影响,地层开始出现沉降,并不断增大,在距离盾尾两倍洞径位置附近趋于稳定。文中针对盾构在富水砂层、粉土、粉质粘土段掘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表变形控制措施。
  • 王华, 韩贺庚,管晓军,袁铁,彭桂彬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地应力释放导致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失稳难题,以隧道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现场地应力实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隧道工程区域初始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反演计算分析,获得隧道围岩初始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测区段围岩处于高地应力状态,测点地应力反演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小,反演结果合理、可靠。通过隧道围岩强度应力对比分析,隧道DK453+500m~DK454+400m段为高应力状态,地应力释放会导致隧道初期支护开裂变形,与现场实际情况相一致。
  • 吴昱林; 吴鑫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2):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排水沥青路面因具有大空隙、耐磨抗滑、雨天行车无水雾、低噪音等优点,目前被广泛推广应用。为进一步提高排水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文中通过向SBS改性沥青中掺加6%、8%、10%和12%4种不同比例的HVA高黏改性剂制备复合改性沥青,对复合改性前、后沥青进行试验,并对确定最佳掺量的复合改性排水沥青混合料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性能、水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推荐方案的复合改性排水沥青混合料在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等方面均好于SBS改性排水沥青混合料。高黏剂的加入可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提高排水路面的耐久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