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09-25
  

  • 全选
    |
  • 陈艳艳,李向楠,孙智源,熊杰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1-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特大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为依据,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提出交通事故影响因素辨识方法,讨论时间、天气、能见度、照明条件、道路线性、道路物理隔离等14个道路环境因素对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对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为能见度、照明条件和交通信号方式;其次为道路物理隔离、道路横断面位置、天气和时间,同时根据模型拟合结果提出减轻交通事故的相应措施。
  • 李涛,王立晓, 左志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极限学习机是单隐层前馈神经网络,作为BP神经网络的一种改进,极限学习机克服BP神经网络需要设置大量网络训练参数,并容易产生局部最优解问题的缺隐,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预测适合用极限学习机建模预测。研究选取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利用基于LM算法(Levenberg-Marquardt)的BP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机建立事故严重程度的预测模型,随机选取80%的样本作为训练集、选取20%的样本作为测试集,对测试集的期望值和网络输出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极限学习机的预测性能比BP神经网络的要好。
  • 徐雷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12-17,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停车难问题在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均日趋严重,目前缺乏对城市空间特征与停车改善对策的关联性考虑,导致停车规划“同质”现象十分突出。山地中小城市由于受地形限制,表现出个体机动化增速更快、路内停车被迫与交通干道叠合、路外停车场建设用地稀缺等突出问题。但同时也存在停车差异调控政策更为明确、停车需求相对分散且共享策略易实施等潜在优势。基于上述特点,提出改善关键在于动静交通协同和时空综合挖潜,分别在规划、建设和管理层面采取“调需+优网”“分散+多元”“共享+智慧”的策略。
  • 时亚群,邓建华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机动车在路段人行横道处的让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过街行人及机动车让行决策进行现场观测。通过对驾驶员进行充分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找出对让行决策存在显著影响的因素,并分别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学历越高、驾龄越长且认识人行横道预告标识的驾驶员,在日常驾驶中更容易让行;行人的年龄、数量、等待位置和过街手势均会对机动车让行行为产生影响;通过在人行横道前设置“车让人”的地面文字、减速丘等措施可增加机动车让行的可能性。
  • 李旭芳,苏敏咸,王松辉,叶文菁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将大型活动交通安保需求与大数据进行契合,研发针对大型活动的交通安保大数据指挥平台。平台基于高性能大数据架构,提供“事前预防规划、事中防控指挥、事后分析研判”的全过程大数据分析应用服务,监控交通安保的各环节,确保交通安保工作全方面的“可防可视可控”,保障交通安全、顺畅和高效,减少对民众出行的影响。
  • 王连震; 王晖; 罗孟德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出租车作为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出租车客流是合理确定其投放规模的重要依据。设计一款基于压力传感器的出租车客流检测系统,该系统由主控制器、压力传感器、GPS位置传感器以及电源构成,用以采集出租车在每次营运任务中的乘客数量,并利用GPS位置传感器对乘客出行的起讫点数据进行采集,精确获取出租车出行方式的居民出行数据,为分析出租车利用效率及客流时空分布特性、确定出租车合理投放规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 孙小慧, 吕明军, 秦俊智, 鲁晓宇,刘瑞达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32-3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们旅游出行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观光旅游型道路交通标志的缺失、不完善、不统一等带来的旅游出行问题日益凸显。针对国内相关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标志地方标准和国内外对旅游交通标志的研究均较少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游客对旅游指路标志的需求情况,以乌鲁木齐市南山风景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分析南山风景区现有指路标志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游客对指路信息的具体需求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南山风景区指路标志在设置位置和选取信息方面的原则进行探讨,以期为观光旅游型道路交通标志的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 黄天伊,周晨静,徐昶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37-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驾驶行为开展研究,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以及智能驾驶、辅助驾驶和汽车安全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辨别驾驶员类型、分析驾驶员驾驶特征已成为驾驶员对道路交通流影响量化研究的关键问题。研究选取20位拥有三年以上驾驶经验的驾驶员进行道路驾驶实测实验,以高精度车载GPS为数据采集工具(Video VBOX Pro),记录车辆驾驶过程中速度、加/减车速、换道次数等特征参数,并结合驾驶员自我驾驶评述及随车实验人员主观评价,确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征。将实验数据确定的驾驶员驾驶类型与心理学气质量测表确定的驾驶员驾驶类型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发现:心理学气质量测表不适合用于判断驾驶员的驾驶类型。
  • 钱萍; 邓建华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45-4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连续流交叉口作为一种新型交叉口,又被称为CFI(Continuous Flow Intersection),通过将左转提前至对向直行的外侧,在主交叉口上游构建分交叉口,协调信号控制,从而实现左转与直行同时通过主交叉口,减少主交叉口处左转与直行的冲突点,缩短主交叉口处的信号相位。针对连续流交叉口,以左转储存车道长度为研究对象,基于排队论和交通流理论,分别将左转流量、信号周期作为变量,建立专用相位下左转储存车道长度的计算模型,探讨左转储存车道长度与左转流量及信号周期的关系。
  • 任振方,孙小端, 贺玉龙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景区交通拥堵问题,研究景区居民出行行为,在石花洞景区展开居民出行特征问卷调查,分析景区居民出行需求和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并利用非集计模型构建景区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景区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受出行时长影响较大,家中有车居民在日常活动中更愿意驾车出行,男性居民出行更偏向于使用私家车,中青年尤其喜欢自驾出行,且以景区居民出行者的性别、年龄、出行目的、出行时间、私家车拥有量为影响因素的交通方式选择非集计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其中步行方式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5.5%。
  • 李文锋; 林艳玲; 程远; 林小伟; 王桦泉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55-5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交客流特征与规律是公交高效运营与服务提升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城市公交线网规划的重要决策依据。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及公交出行需求的增加,产生海量多元的公交IC卡刷卡数据。为实现对公交客流特征与规律的全方位精准分析,并优化展示分析结果,运用海量IC卡刷卡数据,结合公交车辆GPS数据,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消除信息孤岛,对公交客流建立多维度数学分析模型。从客流OD、断面客流、候车时长、客流堆积等方面分析公交客流特征与规律,并将结果可视化,开发出客流可视化分析应用系统,能够为公交运营调度、线网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构建的客流分析系统中导入厦门BRT的实际刷卡数据,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统计BRT的客流量,并分析客流特征与出行规律。
  • 周娟; 贺玉龙; 田静静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60-6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铁是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需要对乘客快速疏散。合理的地铁信息能够优化地铁乘客组织的水平,改善乘客候车条件。为深入了解乘客对地铁信息的物资质量感知度,提高地铁服务质量,在分析乘客地铁多维度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分析型KANO模型建立地铁信息服务质量测评体系。以北京市地铁换乘站—望京站为例,测评乘客对地铁信息的服务质量感知情况。
  • 贺梦悦; 张芝芳; 徐梅玲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因人群荷载作用于低频大跨结构引发的共振事件屡有发生。对人体静止作用于结构平台时的人-结构体系竖向动力响应进行研究,采用“钢板-弹簧”搭建结构平台模型,通过丹麦B&K公司PULSE振动机声学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对人体在不同姿势工况(单人竖直站立、单人弯膝站立和两人竖直站立)作用下的加速度时程和共振频率进行分析,获得用于验证理论模型的试验成果,并针对不同的人体姿势和结构尺寸形态进行竖向动力响应分析。
  • 孙启龙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7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煤矿采煤沉陷区发展特点,对黑龙江省鸡西市团结分离桥及桥头附近路面进行沉降监测,并对部分路段病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文章认为:建设线路如无法避开变形剧烈的沉陷区,宜将线路布置在沉陷区的外边缘地段;在设计位于动态沉陷区的桥梁及路面时,宜采取简支结构桥梁等利于抵抗或吸收地表变形的桥梁结构;在动态沉陷区修建桥梁时,宜在地表移动期之后进行施工。
  • 曹明, 董天兵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5):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沿海地区连岛工程跨度大且无高等级国家控制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GPS和测量机器人进行5km超大跨度二等水准高程传递的测量方法,对竖直角和边长精度之间的关系及权重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超出测量机器人测程的情况,两点之间接近水平即竖直角在0°~1°范围内完全可以使用GPS代替测量机器人测距,并对仪器设备、观测和计算方案进行优化改进,提高观测精度和作业效率。本案完成5km超大跨度连岛工程二等水准高程传递,结果满足国家二等水准精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