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2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3-25
  

  • 全选
    |
  • 陈艳艳, 贾银林, 李臣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入驻企业对物流园区的评价选择问题,构建基于扎根理论与模糊数集的VIKOR多属性物流园区评价选择方法。利用扎根理论从深度访谈资料中分析入驻企业,从而从物流园区获取资源类型以及资源,避免理论预设的约束,依此构建物流园区的多维评价选择指标。通过模糊数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其难以量化的定性判断能够定量表示。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VIKOR多属性决策方法对各备选园区进行计算排序,最终获得最优入驻方案,其结果综合考虑最大化集体效用与个别遗憾的影响。
  • 崔淑华,徐凤娇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8-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发展现状,总结影响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发展四个方面的11个因素,构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的可行性,并对黑龙江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规模与车辆保有量对黑龙江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 张灿, 隽海民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大连中心城区停车位缺口较大,老城区停车供需矛盾集中。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提出停车分区分类差别化供给思路,明确保障基本车位供给,调控出行车位供给;提出不拘于停车场建设形式,突出实际使用功能,积极补建、插建公共停车场弥补建筑物配建停车位不足;提出动态调整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实施"退路入库(位)",清理不规范停车位,严控路内停车位,协调动静态交通。
  • 徐凤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18-2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构建恰当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研究首先剖析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居民出行结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交通管理水平4个层面,选择道路网密度等14个具体指标构建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评价体系;然后运用熵权法为指标赋予权重,并结合综合评价函数,应用所构建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市2011—2015年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南京市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值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2012年南京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较差,2013—2014年为中等水平,2015年达到良好状态。
  • 陈大山; 陈昕; 杨家盛; 王珂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分析城市道路绿化的合理性,深入剖析城市道路绿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考虑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从防眩效果、视线视距、行车缓冲效果、驾驶员心理效果和侵入道路情况5个方面建立城市道路绿化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大程度反映指标的原始信息,结合TOPSIS模型建立安全评价模型,通过比较相对接近度值反映评价结果,选取淮安市内6条城市道路的绿化进行实例分析,为城市道路绿化安全评价提供参照。
  • 孙言涵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轨道交通作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成为许多大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名片,其中,单轨系统由于其自身爬坡能力强、景观性好等特点,更是受到旅游区的青睐。旅游区轨道交通可达性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区位优势,推动形成新的旅游增长极。研究结合深圳市坪山区云轨旅游专线的建设,分析跨座式单轨的适用性与客流特征,对旅游区轨道交通线规划与建设提出理性的思考。
  • 程航,张磊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短路问题(Short-Path Problem)以其广泛的应用场景一直是热点问题,目前已有Dijkstra等基本算法可以求得问题的最优解,但当网络节点较多时,表现出耗时较长、求解困难等问题。禁忌搜索算法是基于邻域搜索的智能优化算法,适合解决大型组合优化问题。在给出基于顶点优先权最短路径问题的基础上,建立数学优化模型,并设计禁忌搜索算法的步骤和算法关键技术,最后以顶点数为30的网络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求得本算例的最优解且计算时间比Dijkstra短。
  • 齐鹏,王强,王云龙,齐晓杰,杨兆,王国田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39-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翻新轮胎的力学性能并提高其使用寿命,构建工程车辆翻新轮胎静态接地工况三维模型、轮胎与地面接触模型、静态接地工况有限元分析模型及承载-接地力学特性试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静态接地工况、接地压力及接地摩擦力在轮胎与地面接触区域内中心位置达到最小值,沿轮胎滚动方向及宽度方向呈现不同程度增大的"V"型分布规律;当载荷较小时,接地印痕形状近似为圆形,随着载荷不同程度地增大,其形状变化由近似圆形到近似椭圆形,再到近似矩形,最后到近似马鞍形的变化规律;当胎压一定时,随着载荷的增加,接地面积逐渐增大,增大趋势呈现非线性变化规律;工程翻新轮胎胎肩部位接地压力及接地摩擦力均最大,该部位较容易发生橡胶崩花掉块、撕裂脱层的失效损坏现象。
  • 高秋生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导电沥青混凝土融雪化冰原理,利用导电沥青混凝土传导热量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粘结性能的特点,将多相耦合作用下的导电沥青混凝土嵌入槽形普通混凝土中,形成一种新型桥面结构。通过实验研究,与单层导电沥青混凝土桥面对比,其热效率大幅提高,而散热损失显著降低,能即时融雪化冰,保证行车安全畅通,为桥梁冰冻灾害防治提供借鉴。
  • 王慧文, 魏建军,姜蔚鹰,李志军,于纪淼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黑龙江省大齐高速公路某路段车辙病害情况进行调查。对车辙严重路段进行现场钻芯取样。通过对芯样的厚度、密度、沥青含量等指标分析,大齐公路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路段的低温压实或者路面施工的变异性导致的沥青路面面层的压实度不足而产生压密车辙。
  • 曾懿生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53-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应力锚索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边坡加固技术,具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等优点,因此,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保障工程边坡的稳定性,以实际工程为例,针对高边坡变形特点而采取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案,并对该边坡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进行探讨,旨在引导正确的施工方法,从而达到预期加固效果。
  • 李新月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58-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推进,以隧道形式下穿城市中心区的工程逐渐增多,隧道施工不可避免地引起城市周边密集建筑物扰动,值得密切关注。以深圳福田隧道及相关工程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高速铁路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的变形规律及加固效果,并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隧道下穿建筑物,且穿越软硬不均地层或软土地层时,袖阀管注浆加固可以明显减少沉降;当隧道侧穿建筑物时,隔离桩可以有效地阻隔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位移;当隧道侧穿建筑物时,采用钻孔灌注桩隔离比钢管桩隔离效果好。
  • 左宁,李康明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64-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顶推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的整体质量及安全,因此,对其质量控制展开探讨十分必要。以某跨铁路线桥梁工程为例,详细阐述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顶推施工工程质量控制要点。结果表明,采用顶推法在施工质量上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各项应力应变监测数据均满足要求。
  • 韩志刚,田景波,黄景海,衣承新,唐国富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烘干法测定土含水率,由于烘箱体积、重量和功率比较大,测定周期时间长,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不能满足现场快速便捷要求。在原测定仪基础上研制新仪器,实现土的含水率快速测定仅需要10min,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
  • 贺跃光,鲍建宽,樊明学,肖亮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7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基于汇源大厦沉降、倾斜、水平位移、地下水位等监测因素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价汇源天桥和汇源大厦裙楼拆除,以及汇源大厦地下室加固和裙楼处湘江大道路面恢复工程施工对毗邻主楼的影响,用于指导对汇源大厦主体工程的沉降(上浮)、倾斜观测、水平位移、地下水位监测和工程的信息化施工,以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 韩丹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8, 20(2):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地铁隧道设计阶段中的风险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采用LEC法和专家会议讨论的形式,对某城市地铁盾构区间的风险源进行辨识,并对其中的一级风险源进行重点研究。通过数值建模对风险源进行理论分析,确定周边环境的变形控制标准,并针对风险源的控制提出相应的措施,同时对信息化施工提出较为具体的要求,并对同类施工预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