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1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2-25
  

  • 全选
    |
  • 陈艳艳;郝世洋;王振报;杨万凯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1-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小城市公交发展特点,在有限的公共交通资源下,提出可行的线路调整和运营优化方案,对于提高公交服务水平、缓解公交企业运营困难具有重要意义。引入"诊断指标标准值"的概念,提出一种从系统全局角度按照"先主后次、滚动推进、不断优化"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法。以衢州市为例,通过对IC卡、公交出行OD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公交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确定需要进行线路优化调整的对象,结合逐条线路布局与运营优化技术和方法,形成近期优化调整方案。同时,对方案实施层面进行设计,制定实施计划,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
  • 柏海舰, 马雪兰, 申剑峰, 董瑞娟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9-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析城市路段的复杂换道特征,从城市路段多向输入、多向输出、短距离等典型特征入手,分析由于交通规则和路由选择引起的确定性城市路段转向换道行为。通过对城市路段典型渠化方式的理论建模,建立城市路段转向换道流量及转向换道率的理论计算方法。计算分析多向输入和多向输出对城市路段转向换道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路段入口输入流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路段出口左转和右转流量比例增加、直行比例减少,路段转向换道流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着出口左转和右转车道数增加、直行车道数减少,转向换道流量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 祁向前, 吴学峰, 王军涛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16-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进程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交通堵塞问题越来越严重。文中在空间句法理论、城市通达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哈尔滨市区交通站点的立体交通通达性模型。对地铁站点、公交站点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进行地面交通通达性和地下交通通达性计算与分析,组合算出立体交通通达性值。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出主要站点的通达性,为哈尔滨市区交通规划、站点设置等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
  • 韩璐, 陈毅军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开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两者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然而,在现实中两者之间经常表现为不协调发展状态,这将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方便度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采用熵值法,建立起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水平,以期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研究发现: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开发协调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协调发展的态势,房地产开发超前于城市轨道交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两者趋向协调并稳步向前发展。
  • 王浩, 胡江涛, 晏秋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描述停车者对居住区共享泊位的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将停车者的个人属性与出行属性作为效用变量,将居住区共享泊位停车和路内就近停车作为选择肢,建立二项Logit模型。分析表明:个人月收入、停车时长、额外步行距离、费率差等为影响停车者选择居住区共享泊位停车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额外步行距离和费率差对共享泊位选择概率的影响程度更大,较低层次的个人月收入变化对共享泊位选择概率的影响更大。 更多还原
  • 王志远, 万千, 赵桂香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是保证轨道客流来源的重要基础,也是轨道客流客观预测及交通设施衔接合理规划的前提。从出行费用、时间及个人收入特征等要素的分析入手,基于广义出行费用一致性原则建立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吸引范围模型,该模型考虑路网的实际结构。最后,将该模型运用到即将开通运营的南宁轨道1号线中,计算金湖广场站的客流吸引范围。
  • 徐兰花, 曹福才, 高宁波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水平,提出用事故次数、事故联动系数、月均事故率作为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态势评价指标,对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态势进行时空分布特性聚类分析,将国内高速铁路的线路运营现状分为危险、较危险、一般、安全四个等级。以2013—2015年存在运营安全风险的高速铁路线路运营事故数据为基础,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简称BP)神经网络具有较强非线性拟合能力的特点,建立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态势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除京沪线、达成线、福夏线、胶济线外,其他高速铁路线路安全运营水平均有上升趋势。
  • 周焱, 薛锋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3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重庆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主城区与郊区、郊区与郊区之间的运输需求大大增加,市郊铁路对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国内外市郊铁路的发展状况,界定市郊铁路概念,总结市郊铁路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重庆市铁路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利用重庆市现有铁路干线开行市郊列车的可行性,并根据重庆市的目前规划、在建市郊铁路基本情况给出相应发展建议。
  • 钟媚, 魏萌萌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4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管理水平,更好地指导山区高速公路信息监测工作,从运营管理安全的角度分析研究山区高速公路信息监测的指标及采集手段。首先分析山区高速公路的安全影响因素和安全管理信息需求,将纳入监测需求的动态信息分为交通运行状态、自然环境安全性和基础设施安全性信息三类;然后针对每类监测信息提出山区高速公路的重点监测指标和采集方式;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检测指标及采集方式的应用性。
  • 齐益强, 张力, 游秋蓉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介绍单片机MC9S12XS128控制的多功能电控后视镜系统设计,运用超声波传感器检测车身后方障碍物的位置并利用L298N驱动板对后视镜总成内的直流电机控制,进而对后视镜的角度进行调节并可以调整记忆存储位置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汽车后视镜记忆存储,使电机可以按照驾驶员的意愿进行工作。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使汽车从以往的代步工具逐渐发展为智能、环保、舒适的自动化多功能汽车。
  • 吴鹏, 陈发明, 刘健, 马磊, 胡智轩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CFD软件Fluent,针对特定的防雪栅栏,简要叙述其作用机理,选取新疆塔城地区S201线典型断面,对不同的防雪栅栏的水平距离、路堤高度以及边坡坡率等参数设定,基于风雪流的气固两项性并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进行雪害沉积的规律研究和模拟参数的合理确定,从而为新疆公路风吹雪灾害提供一种快速、经济、可靠的治理方法。
  • 高旭东, 韩喜春, 张正苏, 张春艳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61-6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是农业机械化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与重要标志,也是我国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之列的基本前提。基于虚拟样机与3D打印技术,研究建立果蔬分拣机器人运动模型,设计一种多功能欠驱动末端执行器,可对条形和类球形果蔬实施有效抓取;采用运动仿真等相关软件对重要工作部件进行结构分析和优化,确定其最佳参数值;最后搭建试验平台进行验证,并对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 吴鹏, 胡启洲, 杨莹, 刘倩茜, 刘琛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6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车辆排放对大气污染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车辆排放对大气污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车辆排放对大气污染的模糊监测指标体系。通过模糊集的相关理论,建立车辆排放对大气污染的监测模型,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利用模糊可变模型计算监测值对各监测级别的综合相对隶属度,界定车辆排放对大气污染的等级程度。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神经网络理论构建车辆排放对大气污染的预测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实现预测过程。应用结果表明,车辆排放对大气污染的监测模型可有效界定车辆排放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车辆排放预测模型能预测短时间内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具有较高可信度,研究成果对解决车辆排放对大气污染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 喀迪尔·库尔班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6):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西北地区铁路运输环境真实振动数据为基础,利用不同频率、幅值与相位的谐波叠加方法生成随机振动信号。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建立谐波相位影响随机振动的功率谱密度、峭度和偏离度的数学模型,进而根据该模型,编制Matlab程序对真实非高斯振动环境的时域信号进行数字模拟。利用ANSYS软件建立车载印制电路板(PCB)的3D有限元模型,通过静力分析、模态分析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合理性,同时根据结果对比,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保证获得较为准确的PCB有限元模型。最后,根据非高斯随机振动模拟结果和车载PCB有限元模型,分析PCB的响应,根据材料的S-N曲线、雨流计数法和Palmgren-Miner准则,通过FE-SAFE软件预测车载PCB在真实非高斯随机振动条件下的疲劳寿命。